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政策信息 >> 正文

难担城镇化重任,产业园区需向内涵式发展

发布时间:2014/07/22  来源:中机网  作者:Lu2011   浏览:

30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边境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蓬勃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千亿级的产业园规划有十余个,在未来五年我国将进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的高峰期。

日前,2014(第四届)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王旭在致辞中指出,产业园区既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又是新型产业的集聚区、发展方式转变的试验田,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展望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发展中心将从招商引资向优化管理转变,从零散发展向拓展产业链和服务链转变,从园区建设向园区创造转变,从单一产业功能向产城融合、产业链集聚转变,从原先的竞争向园区合作共建转变。

产业园区发展存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实力企业和地产开发商把产业园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进程、民族工业二次革命的强力引擎,并为此进行了大胆的富有创新的实践。但我国产业园区存在“重视优惠政策,重视招商引资,重视载体建设,重视经济指标,而轻视核心竞争力,轻视产业链条整合,轻视园区服务,轻视企业培育”的现象。同时,在各级政府和实力开发商“言必谈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二次工业革命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观念性障碍。而且,我国产业园区在物理空间上基本千篇一律,其中招商和运营一直是产业园区的难题。

由于我国过去不注重园区建设与城镇化相结合,建成的产业园区白天机器轰鸣,晚上死气沉沉。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发布的《新型城镇化下的产业承接能力评价》认为,除了相关制度和地方主义的桎梏外,资金缺口、人才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已成为阻碍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难题。特别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长期遭受雾霾笼罩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注,如果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部分行业从发达地区转移,则受到现实条件阻碍,倘若不能合理处理,新型城镇化将沦为 “纸上谈兵”。

新型城镇化有阻碍

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014年3月16日,国家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但相关配套政策至今仍未出炉。

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自贸区提速、区域竞合、房产调控、产业转移、土地提价等多重主题使产业园区迎来爆发性增长,其表现包括数量猛增、规模超前、抢滩者众等等。

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一些城市有空置的现象,而空置率是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风向标,如果空置率过高则说明该类型的产业园区产品供过于求。据介绍,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一些阻碍。

一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产业转移涉及到两个区域甚至多个地区之间的合作,跨行政地区间的合作往往存在较大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特别是产业分配的不均衡使发达地区缺少主动转移的动力,即使转移也是转移一些生态污染严重、产能低耗能大的产业,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新兴发展地区,甚至还会对新兴发展地区的环境、能源等方面造成一定的破坏。

二是资金缺口大。产业转移不是一句口号,背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关于资金支持方面尚未有创意或实质性的表述,单靠财政专项资金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城镇化的宏伟蓝图。

三是人口流动动力及保障机制不足。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户籍政策对人口流动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特别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综合福利,使户籍制度在短时间内难以打破,人才即使进得来,但很难留得住。现实表明,目前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难以托起全国城镇化发展的重担,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正陷入困局。

园区梦应蕴含多要素

实际上,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及其所蕴含的体制和机制因素,直接关系到园区开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据介绍,各国产业园区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市场协作型三种模式。

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在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中充当主角,企业充当配角。优点在于比较容易实现政府规划意图,能形成较大规模,并能更多地考虑社会因素,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缺点是可能会导致新城开发的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特别是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市场主导型即以私人开发商为主体,政府提供政策倾斜,企业唱主角,政府当配角。优点能降低政府的开发成本和分担了开发风险,提高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度;缺点是政府的规划意图得不到完全实现,削弱了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容易导致城市空间的无序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确定性。开发追求经济利益,对园区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考虑不全面,目标过于短期化和盈利性,会增加商务和生活成本,开发规模一般较小。

政府——市场协作型即政府拥有全部或部分股权,由法人财团以商业形式经营自负盈亏。优点是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可以比较充分地反映政府的规划意图,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并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有利于新城有序、高水平开发;缺点是政府和市场谋求合作的谈判过程可能较长,在双方博弈的过程中容易演变为部门利益。

因此,产业园区需摒弃对粗放增长、规模扩张的执迷,寻找内生式增长力量,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均衡发展。对于中央而言,推动新型城镇化具有拉动经济、缩小差距等作用。对于地方而言,一方面先行发展城市不具备产业转移的动力,而另一方面新兴发展地区是否做好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全面准备,一旦产业转移过来,能否接得住,接得稳,成为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关键。

相关观点

新兴产业园区缘何变成产业空城?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时机。

然而,一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概念的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大多都不理想。在很多园区,“新兴产业”仅仅被当作园区地产招商的概念和噱头。有的园区,仅有的几家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佳,园区逐渐被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所占据。有的园区,所谓的新兴产业园甚至已变为废弃的“空城”。

调查发现,当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以及各类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产城分离”和“圈地思维”这两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就是配套严重滞后,产城分离现象严重。其次是在规划设计方面,许多园区的区域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工业园区而存在,工业用地占了很大比例。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圈地”思维依然占据主导,使地方政府可以在产业园或开发区名头之下享有更大的土地支配自主权,以便与其他城市争夺产业资源。这样,必然会造成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以“摊大饼”模式建设开发区,最终导致定位重复、建设重复、产能过剩等问题,使相关产业园区失去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与政府土地经济思维相呼应的就是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运作模式。许多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参与企业都具有房地产背景。据了解,目前,万科、首创、中粮等都已涉足园区地产。产业园区之所以被地产大鳄们所青睐,其重要原因在于区域开发的话语权,而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低价获取土地。可以说,这种“圈地思维”也是当前产业园频频上演“空城”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产城分离”还是“圈地思维”,都是对土地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认识,在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中,没有厘清工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应该是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融为一体的新园区。产业园区的发展要建立在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要依靠产业的发展支持城市的建设,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反过来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样的互动与推进,是防止产业空城泛滥的有效的方法。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