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
编者按: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就如何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形势,政府如何准确把握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方针,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专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是我国工业处于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真实写照。
7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技术改造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会议期间,就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六年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开展的工作、取得的进展,以及当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的专访。
转型升级收获六大显著成效
中国工业报:请您介绍一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苏波:六年来,我部围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这一中心任务,在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推动我国工业在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工业大国地位不断巩固。
2008~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高于同期GDP8.9%的增速。2013年工业增加值超过2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04%,直接提供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2008年的3.1万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3万亿元,五年间翻了一倍多。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水泥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56%,粗钢占48%,汽车占25%,发电设备占60%,造船完工量占41%,机床占38%,手机、计算机、彩电产量均占50%以上。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9.8%,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4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达到56家(不含港澳台)。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组织实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等工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关键领域技术水平明显提升。2013年全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1906亿元,占GDP比重达2.09%,是2008年的2.58倍。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电机等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钢铁行业炼钢主体设备90%实现了国产化,已经具备了全流程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建设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基地的能力。成功研制“飞腾1500”高性能处理器,并应用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有明显下降,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放缓趋势。工业经济7%~8%的中高速增长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成为常态。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围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这一主线,编制了重点领域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行动计划、重点工程,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装备工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8万吨模锻压力机、400万吨级煤制油成套装备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在市场上得到应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2万辆;原材料工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电解铝大型预焙槽及异型阴极槽技术、富氧铜冶炼技术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占海外市场40%的份额。产业布局调整优化,钢铁产业布局逐渐向沿海沿江、贴近市场调整,有色金属冶炼产能逐步向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消费品工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13年化纤占纤维加工量比重达到75%,比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中药材生产供应基本实现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高性能计算CPU、大容量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芯片研制成功,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基带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2013年软件业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狠抓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实施了9大重点节能工程、10项综合利用工程和8项清洁生产工程。
“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实现节能量7.5亿吨标准煤,以年均6.98%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57%的工业增长。“十二五”前三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又累计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累计下降24%,53项重点产品(工序)单位综合能耗指标和重点行业排污强度都有明显下降。贯彻《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完善配套政策,出台指导目录,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按现有工艺技术、装备规模标准,落后产能已基本淘汰完毕。
“着力抓好完善政策措施、组织技改专项两条主线,积极调动引导各种社会、市场资源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机制。五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积极推进汽车、钢铁、稀土等行业兼并重组工作,推动出台财税、金融、职工安置、并联审批、国企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行业前10家产业集中度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22.8、3.5和28个百分点。产业布局调整优化步伐加快,2013年能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电解铝产量占全国比重达65%、锌占58%、镁占62%。我部创建的26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30%,利润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
“加快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既是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也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途径。
六是工业行业市场化管理迈出了新步伐。取消和下放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许可和资质资格认定共计20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信息公示、抽查检查、备案报告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规划引导,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为统领的55项规划,包括1项总体规划、16项行业规划、35项专题规划、3项区域规划,形成了我国工业领域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层次最高的规划体系。注重政策协调,制订工业强基、质量安全、大企业做优做强等相关指导意见。制定实施了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税收优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车船税减免、老旧船舶更新等政策。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出台了17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进一步规范行业准入和公告管理,发布了铅蓄电池、合成氨、石墨、玻璃纤维等52项行业准入管理办法,清理依据不足的准入条件和管理事项,审核发布了符合条件的企业5578家。制定发布了行业标准1.1万项。
工业经济中高速增长成常态
中国工业报: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苏波:从国际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工业革命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工业发展既迎来新的机遇,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世界产业发展格局将出现深度调整。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复苏正在孕育,围绕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市场环境和治理结构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高速投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国民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的动力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我国总体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未来发展将主要以质量、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为特征,而不可能仍以规模的扩张和建设快速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我国工业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成为常态。自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工业发展受传统比较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有明显下降,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放缓趋势。工业经济7%~8%的中高速增长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成为常态。
不断完善技改推进机制
中国工业报:技术改造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在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改造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是什么?
苏波:《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44号)的发布,明确新时期技术改造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任务。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多措并举,着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工作。河北、内蒙古、吉林、上海、江苏等18个省市区已相应出台了实施意见。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技术改造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据统计,今年1~6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8%。今年来,技术改造在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贯彻国发〔2012〕44号文件精神,改革创新,务实推动,着力抓好完善政策措施、组织技改专项两条主线,积极调动引导各种社会、市场资源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机制。
探索新时期推动工业强基新举措
中国工业报:今年年初,工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规【2014】67号),该项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当前的进展如何?
苏波:工业基础能力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能力的根本体现。我国工业基础能力薄弱,对工业的支撑力不足,制约了工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加快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既是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也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途径。2013年开始,我部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工业强基专项行动”,探索新时期推动工业强基的新举措。一是加强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规【2014】67号),委托中国工程院开展工业强基战略研究,摸清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牢牢抓住制约工业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破解工业强基难题。二是组织实施工业强基专项,围绕工业“四基”,加强引导,支持企业加强重点突破,解决行业瓶颈问题。三是搭建协同创新信息交流平台,创建“中国工业强基信息网”,增强工业基础领域产学研用信息互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四是推动示范应用,探索创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系统推进工业强基工作。深入推进示范基地创建
中国工业报:2009年以来,工信部开展了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请简单介绍一下五年来示范基地工作的进展及下一步计划。
苏波:我部于2009年开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五年来共开展了5批266家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引领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工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要把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下去。一是要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切实提升示范基地创建水平。二是要创新发展思路,推动示范基地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大改革试点工作在示范基地的率先推行,推动示范基地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集约发展及两化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三是进一步严格和规范示范基地的推荐和评选,本着严格遴选、择优推荐、合理布局、从严审查的原则,优化工作流程,引导示范基地健康发展。
2045建成世界一流工业强国
2045建成世界一流工业强国
中国工业报:当前,我国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工业领域也提出了工业强国梦,工业强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苏波:工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关键,是新时期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的根本,而进一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其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示范基地已经成为引领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推动工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工业强国,要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为指导方针,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结构优化、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工业体系,完成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变。我希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我们全系统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改变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明显提升。
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结构优化、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工业体系,完成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变。
到2025年,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整体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第二阵营。
力争再用10年的时间,到2035年,工业强国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二阵营前列,工业在世界范围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业创新中心。到2045年,也就是建国一百周年时,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这就是我们的工业强国梦,也是我们工业战线上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相关链接①
结构调整 取得显著成效
2008~2013年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1%。
2013年
工业增加值超21万亿元占GDP比重37.04%。
2010年
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19.8%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
2013年
全国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11906亿元占GDP比重2.09%。
“十二五”前期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5%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累计下降24%。
相关链接②
建设工业强国的十六字方针
提出“创新驱动”,是因为创新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工业强国的关键核心,而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达到了2313亿美元,超过原油,是第一大进口商品。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出“质量为先”,是因为质量是工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工业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只有坚持“质量为先”,才能确立产品的信誉和品牌。
倡导“绿色发展”,是因为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的社会。
实施“结构优化”,是因为结构优化是庞大的中国工业产业升级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只有不断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产业结构,才能逐步实现工业的既大又强。
相关链接③
未来工业行业发展方向
要建设工业强国,就要确定未来工业行业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装备工业,要立足前沿,夯实基础,促进装备工业高端化服务化发展,主要行业有: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另外,冶金石化装备、重型矿山装备、航天应用装备、电子信息通信装备、建材装备、轻工装备、纺织装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也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二是原材料工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体系,突破先进技术制高点,打造材料强国,主要行业有:石化化工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建材工业、稀土工业和新材料产业。
三是消费品工业,要完善发展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企业品牌国际化,主要行业有: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
四是电子信息产业,要攻克关键技术,争夺高端市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主要行业有:信息通信产业、数字视听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电子基础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来源:中国工业报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