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制造2025”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已经发生新一轮产业变革;这一年中国智能制造已从完善部署至正式推进而形成示范试点;这一年具有战略定位,方向指导的政策相继出炉。在2016已进入倒计时的时刻,对重要政策重温、预热、再解读——为2017年扬帆!
智能制造 标准先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联合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5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包括《中国制造2025》中10大应用领域在内的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双创”是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强大动力——《扎实推进“双创”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低端,钢铁、轻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存量庞大,转型升级既有压力也有潜力。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传统制造业正在加快优化升级步伐。“双创”通过集众智、汇众力,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在增加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和引领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动制造业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包含两方面内涵
“单项”,企业必须专注于目标市场,长期在专长领域“精耕细作”
“冠军”,要求企业应在相关细分领域中拥有冠军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
德国赫尔曼·西蒙教授提出的“隐形冠军”概念
产品占据国际市场份额前三或本大洲第一
收入规模不一定很大
不为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
两者概念类似,但也有所不同
强调“单项”,目的是引导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
西蒙强调“隐形”,主要是反映这类企业多是以做中间产品为主,且体现了德国这类企业较少利用资本市场的特点
不强调“隐形”,也是为了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不将产品领域局限在中间产品领域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是发展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要发展一批世界级的大型龙头企业,还应培育一批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能够引领该领域发展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企业埋头于自己专长的领域“精耕细作”。
此规划紧贴《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以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为目标,提高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加快,同时重点装备质量水平要达到或者接近国际的先进水平。到2025,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要基本健全。
工业基础标准和质量提升的对接上,要加快“四基”领域标准的制定,“四基”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十大领域加强对接(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制造业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目标: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相比2015年底,工业云企业用户翻一番,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2%,库存周转率提高25%,能源利用率提高5%。
任务: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 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
《实施方案》指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
《实施方案》明确,2016年,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实施方案》提出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五大重点行动: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
工控安全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保障——《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工业企业开展工控安全防护工作。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不断深入,工业控制系统从单机走向互联,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在生产力显著提高的同时,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威胁。《指南》以当前我国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防护要求的可执行性,从管理、技术两方面明确工业企业工控安全防护要求。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两化融合顶层设计逐步加强,全国两化融合步入深化应用、变革创新、引领转型新阶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规划体系和《中国制造2025》“1+X”体系相关工作安排。“1+X”规划体系中的“1”是指“中国制造2025”规划本身,“X”则是涉及的相关的配套规划。根据工信部工作部署,“1+X”规划体系中的“X”将包括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等11项配套政策、行动计划或专项规划。
智能制造5年战略指导——《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规划》提出了十个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二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三是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四是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五是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六是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在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七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八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九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十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