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族复兴筑牢人才基石——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答本刊记者问》
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为人才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2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这意味着,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什么、怎么改有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颁布和实施《意见》,对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情况,解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新举措。
我国人才事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本刊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总体情况,以及取得哪些新进展、新突破。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以下简称“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人才支持,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我国人才事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一是人才投入逐年加大,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据最新统计,2014年我国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达9万亿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5.3%。全国高技能人才4136.5万人,公有制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3478.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98.7万人,非公有制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0%。
二是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3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加快向普及化阶段迈进。科技研发人才队伍迅猛增长,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48.0人年,远远超过规划预期目标(2015年33人年)。中西部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人才效应增强,人才区域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三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引才用才格局初步形成。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聚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累计培养引进86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留学人员年度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近80%留学人员完成学业选择回国发展,且呈现加速回流态势。
四是人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贡献明显增强。国际科技论文收录量和被引用量连续多年排名世界前列(分别列世界第2位和第4位),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载人航天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突破,涌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一批顶尖人才,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在国际科技前沿崭露头角。人才引领创新发展作用显著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攀升至35%,其中人才贡献率达到32.5%。
五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不断健全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科技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限制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壁垒被逐步打破,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体现知识和创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健全。广大人才关心的裸官、兼职、出国、科研经费使用等热点焦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问:通过您的介绍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令人备受鼓舞,从经验规律角度看,形成这一良好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人才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上百次对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十三五”规划纲要将“人才优先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第一资源”认识不断深化,普遍将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很多地方将加强人才建设列为“一号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不断加强“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人才投入,超前谋划人才发展,促进人才与城镇化建设、产业升级协调发展。
时代发展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宽广舞台。时代呼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孕育突破,创新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交汇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迫切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也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了最宽广的舞台,广大人才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制度创新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近年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市场决定人才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不断健全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展其才的制度体系,把人才从过去种种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桎梏藩篱中解放出来,充分激发人才发展内生动力,增强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人才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人才干事创业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轻视人才、束缚人才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被逐步打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见贤思齐、公平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基本形成。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深入人心、蔚然成风。人才环境的改善,保证了广大人才工作心无旁骛、生活后顾无忧,让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
最后,人才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才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人才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争取人心的工作。随着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健全完善,我国人才工作者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工作者作为人才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推进者,担负着重要制定人才政策、推动人才改革、联系服务人才的重要使命,他们热爱人才事业,熟悉人才工作,具有专业化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了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问:中央对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明确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人才对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呼声也很高,请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近年来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围绕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这一主线,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改革,分6批取消职业资格300余项,永久居留证受益范围向地方和部委人才项目扩展。向用人主体放权,开展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改革试点,逐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为创新人才松绑,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院士遴选制度改革,改进完善人才出入境和海外引进人才管理,建立科技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基层和艰苦地区的人才支持,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股权期权分红激励政策。打造创新人才“试验田”,在中关村、珠三角设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上海、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问题分布广、情况复杂、涉及环节多,单靠某个地方、部门、行业领域难以破题,单项政策措施也难以撬动。必须抓住薄弱环节,用力补齐短板,既立足当前,解一时之弊,又着眼长远,构建完善体系,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制度保障。
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后,中办印发了分工方案,明确了46项改革任务的责任部门,目前,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近期,按照中央领导指示要求,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聚焦广大人才、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和关切的5项重点改革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开展集中攻关、力求先行突破。这5项任务包括,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加大青年优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大力汇聚世界级大师人才、精准引进国家重要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优化人才区域布局。下面我将着重讲讲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问题,这里简要谈一下其他4项任务。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为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生力军作用,我们将在各类人才工程中突出对青年人才的支持,通过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中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改革博士后制度等具体举措,推动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在汇聚世界级大师人才方面。我们将研究制定关于提升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方案,加大引才力度,提高引才效率;推动建立首席专家制度、制定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办法,吸引在一线干事创业的顶尖科学家回国(来华)工作。
在精准引才聚才方面。我们正在制定国家“千人计划”引才指导目录,围绕国家战略,设立特殊渠道,靶向猎取重点产业领域尖端人才。进一步加大柔性引才用才力度,不拘一格汇聚使用全球人才资源。
在优化人才布局方面。要着眼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提高这些地区的人才保障水平,帮助他们引进和留住人才。同时,鼓励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边远艰苦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试点设立开展人才开发基金试点,提高引才用才的“造血”能力。
问:人才评价是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长期以来饱受社会各方面诟病的问题。“十三五”时期,如何分层次、分类别,科学有效开展人才评价?
答: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其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牵引作用。近年来,我国人才评价方面分类施策不够,出现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和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现象。用人主体和广大人才对改革评价机制的呼声很高。为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机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专门提出了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三方面要求,为今后一个时期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是明确各类人才评价标准。研究制定人才分类评价具体实施办法,建立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评价,倡导诚实守信,抵制不良风气。注重对能力、实绩和贡献的评价,实行差别化评价,分别明确科技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医疗卫生、技术技能等重点领域的分类分层评价机制。
二是提高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发挥多元主体在基础研究、应用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评价中的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置人才考核评价周期,纠正考核评价过于频繁的问题,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和青年人才的考核周期。畅通非公组织、新兴职业等领域人才和海外引进人才的评价渠道。促进人才评价与项目评审、机构评估有机衔接。
三是突出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重点。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准入是当前人才评价改革的重点。要制定实施《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合理下放职称审批权限,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不再把职称外语和计算机作为“硬杠杠”。职业资格准入改革集中在推进水平类职业资格评价市场化、社会化,清理减少准入类职业资格的同时,进一步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
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把创新列于五大理念之首,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施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人才优先。请您介绍一下,当前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如何加以改革?
答:人才是最活跃、最能动、最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是一切创新活动的主体。一个国家没有人才,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是一句空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一规律,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就是要抓住和夯实创新的根基,以人才优先引领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人才优先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重物轻人”的思维惯性仍然存在。有的热衷于“抓大项目、大抓项目”,人才工作说起来是“战略”地位,实际却是“略占”地位。二是人才结构调整相对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一些地方在制定发展规划、谋划产业布局中,往往忽视人才超前谋划,“现抓现用”导致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三是人才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大,但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主要靠中央财政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始终徘徊在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大国15%~20%的平均水平。四是人才管理方式不适应。“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于用资金、项目、编制管人才,户籍、档案、社保等制度障碍依然存在,人才激励机制落后于科技创新步伐。
“十三五”时期推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促进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汇聚引领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完善考核评价,抓住“关键少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抓发展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就是抓人才”的强烈人才意识,将列入人才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快人才“第一资源”向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二是推进人才结构优先调整。适应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要求,超前谋划推进产业、城乡、区域人才结构调整,完善市场导向的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向企业等市场主体集聚,加快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升级。三是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坚持“投资于人”,将人才发展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加大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发展投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强化投入责任,大力拓宽人才投入渠道,健全各级政府纵向分担机制和政府社会单位个人横向分担机制。坚持补短板、重绩效,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益。四是加快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完善创新导向的人才政策体系,创造公平自由的竞争氛围,推动企业成为选才引才用才的主体。着力解决由于区域、行业、所有制差异产生的工资收入、医疗待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等制约人才顺畅流动的不利因素,引导人才有序自由流动,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增加知识价值为核心,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和绩效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
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
问: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请问近年来我国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十三五”时期更大力度引进集聚“高精尖缺”人才有哪些考虑?
答:坚持高端引领,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针,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服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引才制度体系。目前,国家“千人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6000余名,并带动形成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显现出敞开国门、广招四海之才的良好局面。在国家“千人计划”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便利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工作生活,确保海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具体措施:一是提供平等的事业发展平台。允许担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中级以上领导职务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担任国家科技项目负责人,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共8个方面,为海外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给予一定金额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其中创新短期、青年、新疆西藏项目人选为50万元,其他项目均为100万元。此外,中央财政还给予青年人才3年总额为100~300万元、外专项目3年总额为300~5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三是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优待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和国外基本相当的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9个方面予以优待。为外籍专家发放《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除政治权利和法律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外,原则上与中国公民享有同等权利。同时设立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保证政策落实。四是保障来去自由。不要求终身服务,一般不少于3年即可,服务期满可以自由流动;即便在服务期限内,原单位如不能提供适合的工作平台,允许人才流动到其他单位,仍不满意的,也可以回去。五是加强思想联系。在欧美同学会设立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为入选专家联谊交流、协同合作、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搭建平台。在中央党校、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举办国情研修班,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场教学,引导海外回国人才学党史、知国情、明志向,学习钱学森等老一辈归国人才科研报国精神,坚定回国发展、实现梦想的信心。
从实施成效看,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数量大、质量好,引进人才大多来自美、英、日、加、德等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研究水平居于国际前沿,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或拥有专利,其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75人,40%左右的人员为外国国籍。这些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各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我国创新和转型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一些专家潜心基础研究,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学术前沿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实验突破。一些专家在关系未来长远发展的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装备等核心技术层面,打破国外封锁和垄断,在许多关键领域上使我国实现“弯道超车”,一跃进入世界前列。一些专家在药品安全、污水处理、空气治理、食品安全等关系民生的领域创新创业,取得一批造福百姓的重大成果。一些专家充分利用海外长期工作经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国际标准制定,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为代表的海外回国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已有2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部分专家已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加精准的措施,更大力度集聚海外优秀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研究制定国家“千人计划”提升方案。对提升国家“千人计划”实施水平进行整体谋划,全面提升国家“千人计划”品质、功能和成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国家“千人计划”引才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引才积极性。二是研究制定国家引才指导目录。梳理国内人才缺口和短板,摸清全球高端人才分布状况、专业水准以及与国内需求匹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了解和掌握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名单,精准引进从事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等急需紧缺人才。三是加强全国海外引才工作宏观指导。树立全国引才工作一盘棋意识,摸清全国各类引才计划的基本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四是制定出台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意见,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姿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问:从您的介绍中我发现,国家“千人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新一轮海外人才回国潮,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到中国发展。请您再介绍一下对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有哪些举措?
答:为统筹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培养造就宏大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012年9月中央部署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功能定位上,国家“千人计划”面向国外,重在引进、使用,“万人计划”面向国内,重在发现、培养和使用。两个计划并行实施,协同推进,共同构成我国高层次人才开发体系的两大支柱。截至目前,国家“万人计划”已分两批遴选出2521名国内高层次人才,在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调动国内人才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万人计划”入选专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超导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为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万人计划”示范带动下,各地实施各具特色的国内人才支持计划,如北京“高创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福建“海纳百川计划”、陕西“三秦学者计划”等,形成了上下联动、相互衔接的人才计划体系。
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工作和青年人才支持力度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区域人才不平衡问题也客观存在。请问,“十三五”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答:服务发展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期间,我们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采取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积极为实施国家重大战略添智助力。一是围绕“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研究制定激励政策。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加强对西部在内的广大专家人才的联系服务和政治吸纳,在研修、体检等名额分配上向一线人才适度倾斜。协调有关部门完善人才类奖项设置,大力宣传表彰扎根西部、奉献基层的优秀人才,形成鼓励和支持人才到西部等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的社会导向。加快出台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研究在社保、津补贴、薪酬、配偶和子女安置等方面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保障水平,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西部等地引得进、待得住、流得动、干得好。二是加大人才精准支持。会同有关部门以更大力度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工程项目,进一步完善重大人才工程为新疆、西藏提供重点人才支持政策措施,重点为西部选派医生、教师、旅游、贸易等脱贫攻坚紧缺人才,鼓励各地各部门采取对口支持的方式推进西部人才开发。三是创新引才用才形式。引导西部等地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用才机制,按照“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合同约束、自由流动”的原则,采用挂职、聘任、科技项目招标、讲学、咨询、远程会诊等方式,支持各类人才打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工作方式等限制,为艰苦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四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模式。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问:青年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是最具创造力的群体,目前对他们的培养、支持、激励,主要是以项目形式,如正在实施的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青年项目、“杰青”等,受益面相对较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总书记指出,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他强调“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国家“千人计划”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次引进和建设,在大力引进知名教授、专家的同时,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旨在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博士学位、40岁以下、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5年多来,已全职引进2338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占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总数的38.4%。这批人选回国不久即展现良好学术潜力,被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的陈宇翱,32岁就获得2013年度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清华大学引进的刘云浩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主席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2013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9名获奖者中有7位是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
国家“万人计划”通过设立青年拔尖人才专项,为入选者提供较高额度经费,支持其开展自主选题研究。截至目前,国家“万人计划”已遴选支持553名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领域437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116人,支持经费9.87亿元。入选者科研进展显著,首批入选者两年来获得国家和世界级重要科研奖项的占42.2%,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占81.9%,多人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担任常务理事或执行委员以上职务。
在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带动下,各地各部门、用人单位也实施了各具特色的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如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会在原有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基础上增设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增设青年学者项目,都注重对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人才计划也明确提出向青年人才倾斜。一大批青年人才通过各类人才计划脱颖而出。
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工作作出专门部署。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好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青年项目为引领的各类青年人才计划,扩大支持范围,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加大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为青年人才迸发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平台,使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受益。一是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二是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探索建立优秀青年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制度环境。三是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拓宽国际视野,吸引国外优秀青年人才来华从事博士后研究。四是更多关心青年科研人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为他们生活上提供更多便利,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轻装上阵,健康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真心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
问:党管人才是我国人才制度的独特优势,请您介绍下组织部门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紧密联系服务各领域优秀专家人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加强思想引领和政治吸纳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举措。一是充分尊重信任。建立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形成从中央到省部、地市、县区四级党委联系专家工作格局,直接掌握联系专家9万多名。中央领导同志每年登门看望慰问专家,听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意见建议。在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邀请专家代表参加观礼活动。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每年邀请专家代表到北戴河休假,参加新春团拜。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以多种方式联系服务专家,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二是加强思想引领。中央组织部制定《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规划》,组织专家人才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三所干部学院开展国情研修,引导广大专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实际,开展各类专家人才研修培训和咨询服务、国情考察等活动。三是注重政治吸纳。重视在专家特别是中青年专家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专家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组织推荐基层一线专家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注重从专家人才中选拔党政干部,一批德才兼备的专家人才到各级党政机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四是支持干事创业。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破除政策壁垒,为专家创新创造提供良好条件。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对重点专家人才精准施策、特殊支持。五是关心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专家体检、休假和疗养,从1996年起,连续21年组织在京两院院士和部分知名专家体检。各地各部门也结合各自实际,为本地区本系统的高层次专家和特殊一线人才,提供良好医疗保健服务。健全服务平台和服务机制,帮助协调解决专家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六是宣传表彰典型。开展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评选表彰活动。近年来,树立宣传了冯理达、罗阳、李保国等一批优秀专家和航天科技人才团队典型,增强广大专家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命感。
问:人才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工作,如何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有效调动各方面做好人才工作积极性,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实质上强调两方面,一是注重法制在治理中的规范作用,二是强调社会主体在治理中的参与度,将政府、市场、社会、单位、个人等各方力量联结起来,形成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人才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治理,要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下,统筹发挥各方面作用,加快人才法治步伐,推动人才事业兴旺发展。一要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向用人主体和人才放权松绑,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更好发挥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二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才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三要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岗位管理方式,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四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工作积极性。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重视社会团体、民主党派、工商联及各类协会组织在联系、团结、服务人才中的纽带作用,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人才工作的生动局面。五要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坚持用法制保障人才,建立健全涵盖国家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和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各环节的人才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六要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职能,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尊重、发挥领导(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坚持牵头不包办、抓总不包揽、统筹不代替,同心同向、齐抓共管,让人才工作充满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