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人工智能人才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8/05/09 来源:福建电机电器网 作者:Chen 浏览: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人才布局是关键。中国制造2025的设想,需要我们及早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才挑战。
(2016年北京科博会展示的机器人产品)
当前,人工智能(AI)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制造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领域也成为中国企业布局未来的重地。
2014年到2017年,国内IT巨头相继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百度研究院四大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SVAIL)、深度学习实验室(IDL)、大数据实验室(BDL)与AR实验室相继成立;腾讯在2016年成立了AI实验室,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为主要研究方向,而此前已有优图实验室、What Lab、微信北京研发中心、智能计算与搜索实验室;阿里核心AI基础技术的提供者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与此同时,垂直领域企业也百花齐放,出门问问、face++、脸云科技、商汤科技、图森、蓦然认知等企业也纷纷成立。
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AAAI(国际人工智能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Toby Wals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当下技术不是AI发展瓶颈,人才才是。
面对中国智造的需求,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状况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腾讯研究院与BOSS直聘联合发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约30万人,而市场需求在百万量级。截至2017年10月,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人以上。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无论是数量、结构还是质量方面,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都与美国存在差距。我国现有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约39200人),为美国该产业人才储量(约78700人)的一半;其中基础层人才短缺体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在基础研究中的人才储量大约17900人,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量约为1300人;七成美国AI人才从业10年以上,相比之下,中国仅不到四成。
然而,合格AI人才培养所需时间远高于一般IT人才,人才缺口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填补。中科院、清华等国内一流院校培养出来的AI骨干人才每年只有两位数,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顶尖AI人才,几乎被巨头企业包揽。一些初创公司通常以社会招聘为途径满足对AI人才的需求,同时这些公司也积极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在AI人才争夺战中,一些AI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表现出不输大公司的竞争力。他们提供给研发人才的待遇并不比大公司低。他们会为新人提供为期3个月的培训,并让他们尽早接触项目,配备一对一的导师leader,帮助新人适应岗位,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然而,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步伐。一个事实是,在AI较热的领域,基础人才和高端人才价格都在快速上涨。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将导致未来人工智能企业对人才的抢夺会越演越烈。
2016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报告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导致15个领先国家消灭大约710万个工作岗位,创造大约200万个新工作岗位,净损失510万个工作岗位。同样是在2016年1月,美国花旗银行和英国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一项《工业2.0时代的技术》研究报告显示:未来10年或20年,1.4亿知识工人将会因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失去原来的工作,而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平均有57%的工作岗位估计会面临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这个比例在印度为69%,在中国为77%,远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大批简单、重复性和标准化程度高的工种,面临被首先淘汰的命运。如随着语音和图像识别精准度的飞速提升,人工智能留给录入员、速记员的工作机会及发展空间越来越窄,翻译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及客服人员等需求也将出现负增长。
现阶段人工智能行业需求量最大的三个领域分别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这些工作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大量数据和深度学习功能。因此,算法策略和数据分析称得上是人工智能的两大核心岗位。除了这两类核心的研发岗位,AI行业还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AI是一门技术,最终落实成产品才能具备商业价值,中国制造需要更多能将AI技术与行业需求绑定的应用型人才。
(科博会上展示的无人驾驶汽车)
据观察,突破学科边界的跨界人才,在AI时代更容易创造出新的价值。近年来,AI人才掌握的技能宽度和深度均在逐渐提高。2017年求职的人工智能人才中,有68%的人掌握至少3种技能,较2015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目前简历中最常出现的技能包括Spark、深度学习、算法研究、Hadoop、Python等。AI研发岗位属于计算机科学中的高端岗位,对从业者的技术功底和学习能力都有很高要求。此外,人工智能的研发涉及大量数据,因此数学能力是这些公司最为看重的能力。根据《BAT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报告》,BAT的AI人才库中,数学、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占比仅次于计算机类。随着AI技术进一步发展,它将与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结合,目前与AI结合较为紧密的行业有金融、汽车、医疗、零售和教育。
百度CEO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更有创意的人才,在创意方面计算机不擅长,也需要更多跨界的人才。中国AI人才方面中青年占比和高学历占比都高于美国,要想继续保持领先,就要努力培养AI时代需要的人才,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跨界思考,培养综合能力。”
从人才积累丰厚的其他国家吸引人才,尤其是海外华人专家,成为国内企业近年来惯用的办法。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被百度引入国内,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和首席运营官;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王刚、前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任小枫则先后被阿里巴巴招募,分别担任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和阿里iDST(数据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华人专家的持续回流,将缩短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差距。领英发布报告认为,美国已成为中国AI人才最大回流来源,中国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AI技术人才中,有43.9%来自美国。
在各类企业对存量的AI人才展开争夺的同时,一些培养“增量”人才的动作已经悄然开展。
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着力培养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类人才。去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这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视应用性和交叉性,不仅包括传统的全日制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包括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同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需求制定了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有些培训项目将与企业或协会合作。同年1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该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将以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筹建)等本科专业为主体进行培养。未来,该学院还将成立“图灵实验班”,并在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
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既是人工智能企业寻求技术落地的路径,也是培养更多人才的一种探索。去年4月,科大讯飞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11月,又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宣布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医学考试领域的应用。同样在医疗领域,腾讯与由西部地区69家医疗单位组成的西部眼科联盟共建了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联合实验室,启动眼底筛查临床预试验。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AI人才抢夺战。这将推动科技企业加速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催生AI的科技服务公司出现。无论什么方式,都势必会共同推动中国AI科技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AI人才数量及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