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广大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政策、资金和项目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当属各类人才,如优秀的党政干部、企业家、科研人员、农技工作者等。有了人才,政策才能落到实处,资金才能用到实处,项目也才能对接到实处。补齐贫困地区人才短板,促进人才规模、质量、结构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是增强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目前全国在岗的“第一书记”有19.5万人,以扶贫为主要任务的驻村工作队23万个,驻村干部77.5万人,他们作为精准脱贫的关键人才,正在逐渐地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但随着脱贫任务的完成,这些人员的离开,帮扶政策、措施何以持续?脱贫成果怎样巩固?各类人才如何不断支持?
有专家指出,阻碍各类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原因有“软环境”也有“硬条件”,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少贫困地区不能确保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相关政策兑现,才出现了“有用人才难引进,拔尖人才难留住,过剩人才难流走”的“三难”现象。
如何突破“三难”,让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扎根在艰苦贫困地区,战斗在致富奔康一线?今年9月,人社部下发《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给出这样的答案:
精准谋划,推动人才发展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建立统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打通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各种渠道引进适合当地需要的各类人才;创新机制,通过实施各类人才工程,选拔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重点“滚动式”培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完善措施,改革人才分类管理、人才评价和分配激励等制度,以用好人才、用强人才为目的,创新选拔方式、考核办法、决策机制和监督手段,大力推行竞争上岗、聘任制、公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当下,我国的精准脱贫已经到了抓巩固和攻坚阶段,从长远来看,无论怎样加强外部人才支持,派出去的人总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靠本地干部和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成为必破之题。
不少专家建议,重点要抓好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各级党政管理人才是发展的“掌舵人”,这些人才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传递市场信息,保证一方稳定,促动乡村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地方经济发展。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阳光工程”等各项培训,培养和鼓励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等为脱贫贡献力量。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利用,着力打造数以千万的致富能手、能工巧匠以及 “田秀才”“土专家”。提高基层干部业务能力和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的人员素质。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强化制度顶层设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人才认证、培训和政策扶持体系……
千难万难,有了人才就不难。可以想见,有党和国家的格外关注、关爱、关心,有贫困地区人民的强烈渴望和呼唤,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扶贫人才大军正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迅速集结,成长壮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一路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