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主体活力加速释放
——福建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
本报记者 李珂
3年前,当孙秋林办起福工动力技术股份公司研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时,并不被看好,甚至被当成笑话。如今,只有80人的福工,他们研发生产的混合动力客车驱动总成系统已成为国内同领域的主流,占领国内13%的市场份额,每年获10项以上专利,今年还牵头承担了一项国家863攻关项目。
“福工年产值连续3年以100%速度增长,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如今,政府特别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协同创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我备受鼓舞。”孙秋林感慨地对记者说。
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在加速形成。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省85.8%的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74.5%的R&D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0.8%的省级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60%的专利申请和61%的专利授权从企业产生。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将有限的科技资源汇聚到企业技术创新上,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企业牵头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不是让企业自己去搞创新,更不意味着高校、科研院所无所作为。正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司其职,我们才攻克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孙秋林说。
2009年,在政府部门牵线下,福工联合厦门金旅、福安尤迪电机等7家企业与我省科技创新团队——福建工程学院的福建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混合动力客车驱动总成产学研联盟,得到省经贸委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支持。
联盟对金龙客车的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装载了福工产品的厦门金旅混合动力客车,夺得“中国新能源客车节油大赛”、“中国新能源客车综合性能大赛”的冠军等多个奖项,这款客车性价比、产业化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首位,订单日增。
在省混合动力客车驱动总成产学研联盟基础上,2010年8月,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成立,“混合动力客车及其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被列入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
目前,创新联盟成员包括东南汽车、龙岩法拉特汽车和福大、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近20家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攻关,通过联盟的推动,形成了福州生产电控、福安生产电机、三明生产变速箱、厦门等地生产客车整车的产业链格局,并推动东南汽车向纯电动汽车领域拓展。
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我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1年起,我省新启动的创新平台都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实施,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政府财政资助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意识,加大对企业开放服务力度。目前全省66个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8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和2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均制定了服务细则,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在政府推动下,产学研结合和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合作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提高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目前我省已组建省级联盟19家、市级37家,它们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技术创新任务,联合攻克了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成为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协作与成果转化平台。
项目引导
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从产业布局的宏观层面加强对企业研发项目的引导和激励,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
2011年,我省进一步确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立项机制,整合了近亿元的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在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推动下,我省一些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科技项目成了企业成长的“加速器”,大大提升了我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宏远集团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省科技重大专项后,攻克了产业关键技术。目前,进入绿色溶剂的研制与产业化阶段,已完成1000吨/年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回收生产线,溶剂回收率高达97%。“近3年内,我们将把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规模由当前的5000吨/年拓展到5万吨/年,力争成为国内最大乃至世界第一溶剂竹纤维生产基地。”宏远负责人表示。
去年,我省启动实施的9个重大科技专项有7个由企业牵头承担,83个区域科技重大项目全部由设区市企业牵头承担。今年启动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20个,所有专项都有企业参与,产学研联合实施。
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助推器。2009年以来,我省共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782项,资助额5.88亿元;近3年共安排省级创新资金3844万元,组织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164项。创新基金还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投入,推动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省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一批国家创新基金创新型企业集群。2009年,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基金产业集群全国首个试点,共有104个技术创新项目获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立项支持,资助经费达1亿多元;取得102项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国家重点新产品;集群产值去年达500亿元,比试点前翻了一番多,大大提升我省的行业竞争力。2010年底,闽东中小电机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第四个试点,目前已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50项、资助额3269万元。
重大专项、创新基金带动关键技术攻关,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激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政策扶持
“杠杆效应”逐渐凸显
星网锐捷今年第九次入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公司市场价值与品牌价值增至78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110.7万元,同比增长46.29%。这家公司的勃勃生机,源于企业自主研发、持续创新的热情。
“去年我们公司经税务部门认定的研发投入加计额为2亿元,按照政策,实际上少缴了1400万元的税收!”星网锐捷研发部田中敏主任说,“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把当年加计扣除的费用又追加到来年的研发费用中去,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也调动了企业创新的主动性。”近年来,星网锐捷每年研发投入都保持在销售收入的10%。公司每年完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新产品5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总额90%以上。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这项激励自主创新科技政策,近3年多来已惠及省内2000家科技型企业。全省共完成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4.16亿元,共为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38.2亿元。
这一数字,大大超过同期我省财政科技投入总和。为使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我省多部门联合出台了贯彻落实这一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研发费用的核定办法和抵扣程序,并下派科技辅导员到企业宣讲政策、提供咨询,为此项政策落地提供指引。
近年来,我省建立企业科技政策辅导员制度,推动了一系列激励创新政策落地,形成创新投入-政策支持-再创新投入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政策“杠杆效应”逐渐凸显,企业创新激情和活力不断释放。
今年5月起,我省又围绕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企业科技创新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陆续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等多项政策,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技术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