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当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不光聚焦了企业、政府,还吸引了老百姓齐刷刷的目光时,名牌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其初衷。的确,随着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名牌产品开始在人们心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最直接的体现即:人们在为购买何种产品权衡之际,中国名牌往往成为一锤定音的最充分的理由。
同样,当中国名牌为企业做加法的同时,企业也必须相应地提高自身的要求。然而,这个相辅相成的循环并不是每一个获此殊荣的企业可以揣摩得透的。前些日子,某顾客就某名牌产品说明书上的词语提出异议,后来证实是顾客曲解该义,企业并没有不妥之处。然而,该企业一怒之下,欲把该顾客告上法庭,以还企业一个清白。的确,此事件多多少少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顾客不是刁民,再怎么着也是出于对品牌的关心,企业与自己的"上帝"对簿公堂听来总有那么些莫名其妙。"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是国外企业奉行的公共准则,值得所有中国企业借鉴,尤其是名牌企业。与顾客叫板,很有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嫌疑。无独有偶,近来又有一家名牌企业,正值风光好不得意,不料想被另一企业揭出了往昔伤疤,将其过去的落寞岁月抖落出来。脑羞成怒之下,该企业吼出四个字:法庭上见!如此"一怒为面子",实在是有失风度。
我曾经在超市里见过这么一幕:在摆满各种品牌洗衣粉的货架边,胖嘟嘟的孩子不假思索地捧起了两袋"立白",冲爸爸嚷:"电视上说了,它是中国名牌呢。"当名牌拥有太多人包括孩子的爱慕之时,名牌就应当有恰如其分的气度。光是希冀"名牌"上寄托太多不切实际的美好联想而没有任何善意提醒和逆耳忠言,未免太过天真。而在气度渐渐消失殆尽之际,企业的理想与现实也就南辕北辙了。
本报记者 郭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