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更是如此。
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科技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对新材料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快推进新材料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科技部日前正式印发《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下称《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到2015年:突出新材料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新增1万人,其中包括跨学科、跨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500人。从2016年到2020年: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再新增1万人,其中包括跨学科、跨领域战略型领军人才500人。
新材料领域人才总量不足
目前,我国已成为基础材料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材料工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据统计,2007年我国材料行业骨干企业约7万家,工业增加值达5.7万亿元,约占我国GDP的22.8%。钢铁、水泥、铝、聚氯乙烯、稀土等60多种材料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生产与消费大国,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基础材料中的新材料部分,在汽车工业、能源工业、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迅猛。根据钢铁、有色、石化、建材、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协会的统计表明,基础材料中新材料的产值约占到上述各材料行业总产值的20%~30%。
《规划》指出,伴随我国材料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材料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但受整体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制约,领域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及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人才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而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材料领域研发机构科技人员比例(65.9%)、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例(46.4%),明显低于全国工业领域总体水平(81.0%、56.6%)和制造业水平(71.1%,50.9%),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人才资源结构不尽合理。人才供应结构与人才需求失配。高端和领军人才的严重不足与实现“材料强国”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也与更好支撑未来信息、能源、生物、空间等领域创新突破的需求不相匹配。新材料跨学科、跨领域的不断融合、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发展特征,突显出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新材料人才队伍的高端化才能引领产业的高端化。同时,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相对薄弱,企业高技能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尤其是企业一线人才更为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材料产业发展。
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我国有色矿产、稀土等关键原材料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材料产业成为西部省市的规划重点。而我国材料领域人才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高西低”的特征明显,与材料资源的分布情况相反,人才在区域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人才使用及评价不完善。新材料领域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评价各环节及其衔接上,还有不少实际问题,存在与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律不尽符合的地方。我国高校过于强调基础教学,尤其是近年来因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困难,学校在教学安排上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以项目为中心,队伍不稳定,研究不持续;在工程化与应用开发人才使用方面,由于内部研发机构较多导致流动性不够,造成技术扩散和成果推广受阻;而对于成长中的新兴产业,企业人才流动过大,加剧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与恶性竞争,不利于领域整体健康发展。目前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大方面急需人才
新材料领域人才具有鲜明的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性与跨学科的复合性、团队性等特征,其人才队伍建设要与新材料领域的战略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相适应。《规划》认为,就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来分析,国内新材料领域发展及人才的战略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确定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等材料人才提出了紧迫的需求。为满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防建设急需、支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解决经济社会重大紧迫问题,加快新材料开发的进程,对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高层次领军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新材料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系统、高性能电池关键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膜材料、军民两用材料等高成长、高带动性新兴材料产业发展,对新材料科学、技术、工程的跨学科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同时,新材料又要为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材料支撑。新材料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新材料及其产业化提出的迫切需求,实质上是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三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新材料的创新难度大、持续时间长,需要具有科学战略眼光的超前决策部署、适当且稳定的引导和支持、长期的努力探索和积累,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例如,单晶硅材料从科学家首次提出制备工艺到第一个晶体管出现历时30年;GaN材料从开始研发到第一支可发光二极管LED出现历时40年。一种新材料从基础研究、研制到商业应用通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传承积累与紧密协作。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超导和高效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精尖的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四是支撑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国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量大面广,涉及到国民经济方方面面,但我国优质钢材、高质量水泥、高性能纤维及高档纺织品还难以满足需求,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传统材料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点是实现材料高性能、低能耗、低污染和绿色制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这都有赖于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成果的工程转化和产业化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新工艺技术应用需要技能人员的操作使用。新一轮人才培养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对工程技术人才、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实施新材料人才强企行动
《规划》指出,要建设一支规模、结构、素质与实现“材料强国”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新材料人才队伍,为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提供人才支撑;造就一批本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新材料领域建成人才集聚高地;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和“五个三”工程的目标。
落实新材料人才“五个三”工程。落实“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结合“十二五”新材料领域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任务,瞄准世界新材料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重点支持和培养300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到2020年重点扶持300名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到2020年建设30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建设30个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导鼓励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到2020年引进和重点扶持300名西部地区急需紧缺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与此同时,要引导和鼓励新材料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加快制定人才向企业流动的引导政策,实施“新材料人才强企行动”。引导广大企业不断改善人才工作环境与条件,为一线用人单位充实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加大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在所得税前扣除的力度,并适当放宽使用限制;有条件的企业要制定吸纳、留住急需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建设形成若干企业人才高地。
引导新材料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针对我国材料资源很大比例分布在西部地区,而西部现有人才密度很低等问题,实施“新材料西部人才行动”,落实边远贫困和边疆民族等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结合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和资源禀赋,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人才继续教育、职务职称晋升等政策,鼓励人才向西部流动,改善人才分布与产业资源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才达到一定时限要求的,在项目立项、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每年重点扶持一批西部地区急需紧缺的新材料创新创业人才;制定西部地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回西部地区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完善科技特派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和锻炼的派遣、轮调政策等,切实改善西部地区新材料人才资源状况。
为保障冬季安全稳定生产,近日安徽淮北临涣焦化公司对化产车间硫铵工段3号饱和器进行插盲板进入受限空间检修施工,日前已检修结束,并抽盲板投入使用。图为检修人员进行抽盲板作业。 (魏玉东 摄)
本报记者 陈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