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总结各区和银行的有益尝试,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其中,各区县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科技园区建立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同时,在去年四季度推出“三个1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还新推20亿元财政资金。其中,10亿元将用于注资区县一级商业融资担保公司,另外10亿元用于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放贷款的风险补偿。政府意在借此化解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一边是渴望放贷的银行,一边是渴求资金的企业,但双方不了解,就像隔着一层膜。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拿不出抵押物,也拿不出财务报表。就算有报表,银行也担心是假账。”业内人士如是说。小微企业融资难,一个重要原因是银企信息不对称,要让两者顺利对接,还需要区政府、园区等第三方参与。
长宁区政府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合作,成立了长宁区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有了民生银行“合作社”的平台,区政府迅速“借台”“补台”,让各街镇和居委会发挥自身对周边小微企业及业主了解的优势,为银行提供相关信息,简化审贷手续、降低贷款风险,让一批小微企业及时获得了资金。
徐汇区在不同层面搭建融资平台。一方面,区政府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交通银行徐汇支行合作,组成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徐汇区工商联与上海银行徐汇支行合作建立区商会企业互助融资平台。同时,街镇、产业主管部门“牵线搭桥”,向银行推荐小微企业,也向小微企业发放专项信贷申请表及试点银行信息册。截至今年7月底,多个平台累计让企业获得贷款和担保项目2847笔,近87亿元。
可见,增加一个“红娘”,小微企业与银行“牵手”概率大大提升。据悉,上海将依托区县、产业园区、街镇、专业市场、行业协会等机构,成立各类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除此之外,上海银行业针对小微企业特点,积极创新,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服务机制。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在 “中银信贷工厂”基础上,推出“张江模式”;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针对中小企业集聚的园区、交易市场、供应链上下游,推出“吉祥三宝”,还推出小微信用贷产品和 “浦发科技金融模式”;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上海分行还有“三三制”承诺等,有效服务了中小微企业。
上海中行的“信贷工厂”
本报讯 (记者 蒋娅娅)“信贷工厂”又是一个新名词。记者昨天从中行上海分行获悉,截至7月底,该行中小企业“信贷工厂”授信客户1932户,较年初新增907户,增幅高达92%;“信贷工厂”模式人民币贷款余额91.97亿元,较年初新增约45亿元,增幅达到95%,并占到该行公司人民币贷款新增总量的37%。
“信贷工厂”是中行上海分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台。基于该平台,中行积极创新融资产品,通过多样化、差异化融资产品及组合,个性化服务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如今年3月推出的 “微贷通”产品,就是专门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免抵押、免质押、免担保”。前不久,浦东的一家机票代理公司就通过“微贷通”实现了融资。作为轻资产的小企业,公司缺少抵押物,但中行通过控制POS机流量,掌握了企业经营情况,依旧为其提供了贷款。也有一些新企业,没有历史经营数据,合同订单则成为判断企业情况,审批贷款的依据。截至7月末,“微贷通”产品项下已批复客户69家,批复授信总量近1.5亿元。
基于“信贷工厂”,中行还推出“张江模式”专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园区结合采取更灵活的担保方式,同时也提高了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容忍度,从3%提高至5%。此外,“张江模式”也建立了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项目审批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截至7月,该模式下受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申请99家,已批复80家,授信总量达10.28亿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目前已在全市网点建立起一支近400人专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队伍和约1000人的“专业不专职”队伍。(记者 孟群舒) (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