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倾心拜读了江泽民同志为《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撰写的序,顿感心潮澎湃。深感正是有了一大批高尖端技术人才,在默默地奉献着,坚守着,支撑着,才得以使中国的电机工业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对这些为我国电机工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这些前辈们首先是拥有满腔爱国热情。中国电机工业的成长,与其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倒不如说是一部电机行业技术人才的爱国史。多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机电专家,从小就充满着对祖国机电工业的热爱,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苦难重重的境遇下,他们已经开始接受革命教育,明白了只有多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提高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江泽民同志1955~1956年在苏联学习期间,亲眼目睹了莫斯科地下铁路、电气火车和年产几十万辆的汽车厂等,深感祖国工业水平同苏联相比的巨大反差,进一步增强了学好机电工业知识的信心和决心,这种爱国情结是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无限企盼。
前辈们还具有创新创造的精神。1956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汽轮发电机投入运行,虽然只有6000千瓦,但相比过去已是庞然大物。我国科技人员在捷克专家许嘉德的指导下,日夜攻坚,顽强拼搏,在上海机电厂建立了第一个超速试验室,创造了每分钟3600转的奇迹。“大跃进”时期的孟庆元等搞出了采用新型冷却方式的1.2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这台汽轮发电机的成功制造,震动了全国,震撼了世界。1985年在党的领导下,秦山核电站一、二期项目更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管理的压水堆核电站,至今仍在安全运行之中。实践证明,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都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能立足本职,精心研究,大胆探索,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干前人未干的事业,在机电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
前辈们有着谦虚好学的品质。每一位有成就的人才专家,身上无不具备着谦虚谨慎、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高尚品质。江泽民同志1966年调到新成立的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担任所长时,负责核工程设备设计研究任务。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在短时间内读完了《核反应堆工程》一书,加深了对核电这一战略产业的认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本书当时只有英文原版。时隔20年,直到1988年才译成中文。可想而知,江泽民同志有何等的毅力,何等的气魄,将那本英文版的著作吃透,并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滴水见太阳”。从这一生动的事例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为钻研业务、攻克难题,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当然,前辈们的一切贡献、成果、业绩都离不开制度保障。1946年到1947年间,国民政府选派96名技术人员到美国西屋公司实习,实习后回到国内却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不重视人才,政策不允许人才发挥作用,导致了大多数精英流离失所,造成人才的极度浪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瞻远瞩,不计前嫌,“尊重人才、利用人才、开发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想当初,在美国西屋公司实习的如恽震、褚应璜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英姿风发,一跃成为全国机电工业战线的技术骨干,其中大多数当了技术领导或总工程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电工业取的成绩举世瞩目,一跃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当年许多去西屋公司实习的人未曾想到的,我们的成就令世界电机工业巨头刮目相看,这源于我们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归功于我们重视人才的氛围和机制。
作者: 吕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