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23届发展中国家院士大会活动之一,昨日在天津大学举行了“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来自中国科学院的5位院士与本市高校青年科学家一起畅谈了当下与能源相关的热点问题。会上院士指出,社会上流传的“我国石油还能开采40年”的说法不科学,根据我国石油及天然气的存储量,可开采到22世纪。同时核聚变能、甲烷冰、深层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未来可利用空间巨大。
座谈会上,针对青年科学家提出的石油、天然气等矿石资源不足,我国石油等化石能源究竟还有多少可供开采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李德生回答说,当前社会上流传的“我国石油还能开采40年”的说法不科学,这个数据是拿探明的存储量除以每年的消费量简单得出的,实际上每年都有新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被勘探出来。同时,我国实际石油的存储量为332亿吨,目前探明了84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2010年底探明5.71万亿立方米,尚有五分之四未探明。煤层气资源量为11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的仅为1%。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矿物能源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可以一直持续到22世纪。
除了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外,未来还有哪些新能源可供人类利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严陆光指出,未来能源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有4个,首先是核聚变能,估计下个世纪才能使用上。再就是天然气水合物,位于海洋的深处,俗名叫甲烷冰,属于新型化石能源,存储量比化石能源还高,但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开采。再就是深层地热能、海洋如潮汐能等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也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可能出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