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之再再 深深感怀 (3)

发布时间:2012/09/26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Lu2011   浏览:

近日阅读《中国工业报》载《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文中提到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1954年在上海汽轮机厂蹲点时的情况,使我浮想联翩。文中写道:“正当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研制的关键时期,黄敬带领工作组到上海汽轮机厂蹲点。针对厂内缺少装备、又无经验的具体情况,他提出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地按工艺规程进行加工”。全厂按此组织试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总结这一经验,一机部在全国机械行业提出了“老产品要技术补课,新产品要规规矩矩登场”的技术管理工作要求。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单位的密切协作配合,6000千瓦火电机组的40吨/时中压自然循环链条锅炉、中压凝汽式汽轮机、空气冷却式汽轮发电机等全套设备,均在1954年完成试制和配套工作,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
  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我与刘新同志所撰写《黄敬》传略时(由著名党史学家胡华同志编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十卷》,1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着力对黄敬部长在上海汽轮机厂蹲点并指导试制6000千瓦汽轮机的情况作过重点记述: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大规模的开展,到1954、1955年,机械工业出现了‘吃不了,吃不饱’的局面。国家建设急需的大型、精密、成套、高效设备,许多工厂干不了;而当时正在生产的机电产品又因技术性能低,质量差,品种规格不对路,大量积压起来。黄敬当时指出:品种少、质量差是机械工业的一个根本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管理水平低,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技术管理制度,以及技术基础、技术后方、技术力量薄弱。一言以蔽之曰:技术落后。
  这个矛盾的爆发点,就是上海汽轮机厂根据外国图纸试制6000千瓦汽轮机,一开头就在技术上过不了关。这个典型事例说明:尽管机械工厂通过推行作业计划,加强计划管理,生产秩序建立起来,但是由于技术落后,仍然难以很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机械工业的重任。
  黄敬决心解剖上海汽轮机厂试制6000千瓦汽轮机这个典型事例,探求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水平的道路。1955年春,他带领工作组到上海汽轮机厂蹲点,一个车间一个车间,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摸,向各个生产技术岗位上的老工人、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外国专家请教,反复进行调查研究。
  黄敬发现人们对于加工精密度要求高的零部件,如对于汽轮机叶片根槽的加工,感到困难,有人说达不到质量要求是研磨有问题,有人说是曲线有问题,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他就先从思想工作入手,到职工宿舍找老工人谈心,鼓励他们:中国工人要有志气。他让工作组陶亨咸等深入摸底,审查图纸,了解设备和工艺装备以及工人操作技术的情况。
  紧接着,黄敬又亲自向工厂技术人员了解从毛坯铸造到叶片加工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支持该厂印均田总工程师对进口机组进行实测,弄清了外国机组某些部位也未达到其图纸设计要求。他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结合当时的生产条件和外国专家一起研究调正了图纸规定的若干正负误差。他认为发动群众、认真执行工艺规程,并且切实采取几条措施,加工质量要求是能够达到的。
  随后,黄敬在该厂职工大会上号召:认认真真、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地按工艺规程进行加工。结果叶片根槽加工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当年试制出来的这台汽轮机,到现在已运行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状态,特别可贵的是现在连一个叶片也没有换过,工人们叫他“争气机”。
  通过在上海汽轮机厂等企业蹲点,黄敬取得了加强技术管理方面的新鲜经验。在他的倡议之下,一机部向广大机械工业职工发出了掌握新技术的号召,并且明确提出了“围绕新产品试制和老产品技术补课,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建立正规的、现代化的制造方法和制度,克服修配习惯,提倡文明生产”等项工作方针。同时,还采取了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和加速新建项目建设、投产等项重大措施,以壮大机械工业的技术基础。
  (本文作者为原机械部老干部局离休干部、曾任黄敬同志秘书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