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完这部厚重的《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以下简称《发展史》),我的心里真是什么滋味都有,既有对旧中国积贫积弱状况而感到的悲凉,又有建国后对我们电机工业一波三折发展历程的兴奋与感叹,更有改革开放后我们一切都迎来新生的欣喜与振奋。
一百年了,对我们国家电机工业进行回顾与展望,这就好比对一个人的心脏进行健康体检一样,这种检查意义重大,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回头看看我们所走过的路,目的是为了将未来的路走得更好,更有力,更顺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史》就是我们国家的百年社会变化史与未来道路的借鉴史。
读着江泽民同志的序言和《发展史》,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体会一:科技进步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特征。近现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的科技式微了,尤其是以电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本书的第一、二章,我们会发现,我们在电能的引入与使用上都落后于西方几十年。电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电机是社会前进的心脏,没有这两者,我们就难以谈民族自立与自强,就会底气不足。我们不少仁人志士都明白这个道理,都想在这方面改变中国面貌。江泽民同志在序言中说,“我去南京上大学时,南京处于日寇和汪精卫的敌伪统治之下。中国内忧外患、苦难重重。当时我已受到革命的影响,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总想多学些科学技术尤其是工程技术知识,增加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因此,我在南京之后转到上海上大学时都选择念电机工程。”这种良苦用心,让人感动。其他如恽震、褚应璜、丁舜年、孟庆元、张大奇、姚诵尧、沈从龙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以及更多普通科技工作者,都秉持科技救国报国的思想,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电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放到了它本该回归的位置,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体会二: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书中写到,在抗日战争期间,上海的华成电器厂先迁武汉,1938年又迁到衡阳,1944年第三次搬迁,最后落户重庆。书中有个统计,说从上海起运时共有物资1715吨,最后到重庆时仅剩下17吨,损失了99%。这是物资方面的损失。再说人才,国家不宁,人才也难以发挥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序言中写道,“1946年至1947年,国民党政府派96名技术人员去美国西屋公司实习,实习完后回到国内却没有用武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人成了全国电机工业战线的技术骨干。”可见,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将自己的事做好。新中国成立后,电机工业的巨大变化,就得益于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现在,我们一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这是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道理。
体会三:自力更生是我们发展电机工业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基础。对此,江泽民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毫无疑义,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那些最前沿最先进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从国外是买不来的,必须立足国内,集中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攻关,进行自主创新。”这是他从事技术工作以及后来的领导工作所得出的亲身体会,《发展史》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一点。要自力更生,就必须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江泽民说,“技术要进步、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旧中国电机事业的一点点进展,靠的是人才,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更是靠人才支撑。在书中的最后一章就特意写到要“自主创新”,就是对我们电机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只有我们自己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我们才能迎头赶上世界潮流。
读罢全书,我不得不感叹:这是一本电机工业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催促国人奋发向上的励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