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机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华崛起的见证史。电机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平行,沉浮跌宕之间,电机产业从关乎安全到关系国计民生,从国家扶持研发到市场刺激发展。阅读这部充满激情,引人思索的史书,犹如一部部3D动画,将我们带回那个年代。电机事业从初生到成长,从困惑到坚强,从艰难探索到百花齐放,从星星之火到夺目璀璨,诠释着中华文化的跨越发展,诉说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大国情怀。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宜昌市,曾经的偏远村乡,而今依靠一组组电机,一套套专业设备,成长为水电之都、三峡门城、绿色坝区。这里有三峡枢纽,这里有葛洲坝,两大工程遥相呼应。这里有肯研发、敢闯荡的电机生产团队,这里有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水电事业的崛起之路,就是电机事业的崛起之路。
这些电机厂的发展,与新中国的电机发展轨迹同步。在该书中,以电机绽放出的光芒从暗到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细到粗的过程入笔分章,以时间顺序全面展现电机事业成长的轨迹。
葛洲坝“居住”在宜昌市城区内,与城区建筑融为一体,1971年春夏之交,一大群陌生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山里的小城,那时候的宜昌,还满是葱翠山林的“桃源”之地,这些操着普通话、上海话、天津话等各种方言的人们,在这座小城里开山劈石、截江筑坝。
宜昌的百姓期盼中满是疑虑,这擎天的大坝会给这个山城带来什么?
时光在1988年终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个巨大的电机乘着轰隆隆的运输车驶入宜昌,长江之水从西陵峡奔涌而出,温柔地汇入坝前,在一个个电机的旋转声中,将巨大的电力传输出来。人们都欢呼着,葛洲坝前的百姓,似乎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即将走向幸福生活。
而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也都留在了这里。这个用智慧合拢的大坝,融入了宜昌,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个中心地标。
就在葛洲坝全线竣工的四年后,我国又通过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计划。消息传到宜昌,人民又欢呼起来,因为身处在坝区周围生活的宜昌人,太明白一个大型电机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意义了。葛洲坝投入使用的几年来,宜昌的发展陡然提速,从一个山区小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在其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民,有了宽阔整洁的广场,有了美观大气的高楼,有了富足美好的生活,有了愉悦开怀的心情。而三峡工程的到来,又会带给这个城市什么呢?
一切的期待,与劈山截江一并展开。
1994年,三峡枢纽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在宜昌市秭归县城,数万百姓整装告别生活了几百年的乡村。他们,被称为新移民。
而在此时,大型水电机组已经蓄势待发。
阅读中国电机事业的发展史,也是品读和回味中国水电事业的跨越性发展史。相比单纯地通读电机发展的成长史,我更愿意将他与电机发展应用的跨越史结合起来。
那些轰隆隆的电机,运动起来就是能量。这些能量,为祖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刺激着祖国发展血脉的高速搏动。
2003年,三峡枢纽工程开始蓄水发电,久待发力的电机迫不及待地开足马力,高速运转。
在此后的数年里,三峡专用公路与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分别作为武汉到宜昌的高速公路延生带和长江以南经济发展交通枢纽,为周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三峡工程所在地秭归县三斗坪镇深居山林,是国家级贫困县秭归县的一个小乡镇,三峡工程的到来,使其成为了秭归县的新县城,一组组电机的到来,为这个县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
而离此不远的宜昌市,也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大机遇,葛洲坝和三峡两个枢纽工程,为这个城市带来了大量的人力、物资、理念和激情,城市的发展,也与这些电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本文作者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