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考题” 企业唱“主角” 平台作支撑
创新驱动的“福建方略”
这是一次重新审视省情、考量发展之旅。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刚刚闭幕,为找准科技体制改革的着力点、突破点,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苏树林领衔,14位省领导带队,省直有关部门领导、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共同参与,分成7个小组赴各设区市、高校及科研院所,就全省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科技经费投入等进行调研。
这是新一轮科技改革与发展的“集结号”。
旨在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中共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闭幕不久,《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深化科改若干意见》)随之颁布,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逐步实现科技项目决策主要由企业参与、重大科技专项主要由企业组织”等“五个主要”的奋斗目标,福建科技创新工作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执政理念“升级”,让创新要素成为“指挥棒”
“要加大对科技工作实效的考核考评力度,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抓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
“要形成以成果转化论水平、以服务企业论作为、以经济效益论高下的评价机制。”
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前,孙春兰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行业、企业和高校代表的意见建议;大会后,迅速召开省委常委会传达会议精神;8月6日,召开省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全会上,孙春兰、苏树林分别对科技工作责任机制、评价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变革性、导向性的新要求;洪捷序副省长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时提出具体要求,这都释放出了新形势下全省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信号。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明确指出,“福建要增创发展优势、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国务院在一年内相继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开启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新征程。
新征程面临新挑战。既要提速发展、加快壮大经济总量,又要转变方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双重压力如何破解?
福建省委九次党代会召开后,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本还要靠科技创新”;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的定位和要求,“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化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导向”,前瞻性地体现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有关精神。
于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执政理念“升级”,及时更改“考题”——对各级领导干部,让创新要素成为“指挥棒”,《深化科改若干意见》提出“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财政科技经费、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反映科技进步的主要指标纳入到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绩效考核范围”,相关实施细则正在抓紧制定,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责任。
对广大科研人员,获奖驱动要转化为市场驱动,《深化科改若干意见》提出“改进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转变科研以论文、职称和获奖驱动为市场驱动,重点奖励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和杰出科技人才,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导向”,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政府服务“升级”,让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R&D经费专户(专账)管理制度,推行企业为主承担项目制度、企业法人代表作为项目负责人制度、企业项目申报准入制度……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等三大指标均为优的省份,2011年以来福建科技工作按照“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五个坚持、实现五个主要、促进两个落地”的总体思路,在培植“创新生态”上下工夫,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
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构建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财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等,2011年全省9个重大专项(专题)有7个由企业牵头承担,10个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有7个由企业牵头承担。
以科技政策“四两拨千斤”,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政策举施,围绕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创新链中的关键环节,全方位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根据科技部最新监测,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9位,比去年提升2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7位。全省共完成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44.16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38.2亿元,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科技强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基础。但从总体上看,福建存在科技投入偏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良性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一定是在良好创新生态下的创新企业群的活动,而不是少数几个企业的尝试。”福建省科技厅厅长丛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按照《深化科改若干意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要求,“有破有立”重塑科技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强化大科技理念,构建创新大格局。充分发挥省部会商、厅市会商、科技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的作用,推动实施一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集成创新、协作创新格局。
——聚集创新资源,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省级科技计划主要面向企业开展,将80%的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向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等集中;省级科技项目将面向社会、深入企业,自上而下征集科技需求;所有应用开发类项目均要求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实施。
——“激励”“倒逼”并举,完善激励新机制。围绕贯彻落实深化科改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意见,抓紧制定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企业R&D经费专户(专账)管理制度和科技项目申报准入制度……
创新平台“升级”,支撑更好更快地率先转变发展
科技创新的平台有多大,企业发展的舞台便有多大。
一家专门生产硅制品企业的首期投资2000万元,而一台分析仪器辉光放电质谱仪就要569万多元。这让福建亿田硅业有限公司面临两难:提纯是生产太阳能级硅材料的关键,但数百万之巨的检测设备又非单家企业能承受。
2007年,在省科技重大专项“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根据全省光伏产业的需求,建成国内首家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检测平台。平台联系人陈伦泰告诉记者,该所已测试样品651个,为企业及时掌握工艺改进情况提供极大的便利,破解了硅冶炼企业产业升级瓶颈。截至目前,福建累计下达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计划项目260多项、安排省级科技专项经费3亿多元,用于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落户厦门,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启动建设。
企业研发中心少、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大部分的企业还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针对上述情况,按照《深化科改若干意见》提出的“新建的省级以上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的要求,下一步,福建将围绕主导产业、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跨越,着力构建面向企业、支撑产业、引领发展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重大专项之间的衔接和聚焦,继续支持省科技重大专项牵头企业建设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共建研发机构,加大力度落实企业引进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支持政策。
——加快搭建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检验检测等服务的研发设计平台;加速发展为产业链协同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等;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行业技术攻关、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等相关服务。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行业布局,在软件、集成电路、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规划建设一批有明确产业指向的专业化科技孵化器和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及其他投资主体参与建设,支持其提升创业孵化服务、聚集人才和成果转化等增值服务能力……
“凡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最高可获2000万元资助,力度前所未有,在全国也不多见,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力度。”丛林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福建把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团队作为重点,跨步提升全省自主创新水平和层次,努力形成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加速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企业科技创新成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来源:《科技日报》2012年10月1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