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本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承毅铭 王 蕾 发布时间: 2012年10月24日
2012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和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日前在江苏南京举行。采访此次峰会,记者听到看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合作”。
当前,国际和地区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两岸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迫在眉睫,“合作”,成为本届活动上近700位两岸著名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在新形势下寻找方向和出路的主题。
携手合作共渡实业“寒冬”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实体企业亏损面扩大,投资者投资实体产业的信心受挫。在两岸实业合作论坛上,台湾水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形容当前的实业环境“很冷”,但他同样看到了两岸企业寻求合作的热情。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台湾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磊说,眼下台湾和大陆经济持续增长都面临较大压力,这时两岸企业加强合作,联手推动结构转型,正是时机。
苏宁电器集团副董事长孙为民也认为,眼下是两岸之间加强合作共赢的一个绝佳时期。“台湾的产品在苏宁有十几亿美元的销售。加强两岸的实业合作,将有助于大家一起走过实业寒冬。”
宜扬国际企业有限公司的施咏晴觉得,“我们企业已经做了22年的服装,最早是从加工外贸服装起家的,近年来着重开发自有品牌的特色商品。”她说,多年加工出口服装,他们已经被挑剔的客户训练出了一整套近乎严苛的生产标准和流程,而近年来致力于开发自己的产品,又让他们对国际流行趋势有着充分的把握。
他们进入大陆市场缺的就是一个机会,而名品交易会和一对一采购洽谈会恰恰为他们打开了这扇门,可以一次性面对众多的大陆采购商。为了充分展示企业特色,这次他们带来了公司最新研发的可以发热的服装,希望找到大陆的代理商。
创新合作要突破现状
在两岸企业创新与人才合作专题论坛上,光宝集团董事长宋恭源与嘉宾分享了个人的创业故事。他30多年前从美国回到台湾,用近4万美元创建光宝公司,并通过技术、设备、产品的创新,打造与日本、美国公司的差异化LED产品以及其他产品。他认为,创新背后最大的原动力就是突破现状,它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在企业内,创新涵盖包括商业模式、经营制度、人才培训等每一项。企业的经营最重要的是在行业内创造一个具有差异化的创新。两岸企业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持续迈进,持续成功。
在台湾名品交易会上,台南鼎宇实业公司总经理王瑞龙带来的产品有点特殊——全是各式各样的电扇,不过,这种寻常的家用电器却被他融入雕塑、彩绘等元素,变成了艺术品。
“说是电扇又不仅仅是电扇。”王瑞龙说,单从材质上,他的艺术品电扇就和其他作为普通电器的电扇有所不同,普通的电扇是金属材质,他们生产的电扇却融合了金属和树脂两种材料,使得电扇的外观呈现出古典的古铜色,电扇底座造型更是千变万化,可能是一盏彩绘灯,也可能是一个鎏金的雕像,可以迎合不同的家居装饰风格。
开拓市场为台企支招
在“一对一”采购洽谈会上,台企开拓大陆市场的热情让大陆的采购商们深受感染。看到一些初来乍到的台企因为不够了解大陆市场而暂时没有寻觅到商机,很多采购商纷纷提出中肯建议,为台企支招。
洽谈会上,南京金桥市场的采购代表已经和数家台企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他们发现,部分台商对大陆市场还不是很熟悉,需要再深入做做功课。
“进入大陆市场,首先要给自己的产品定个位。”一位采购商代表说,走中高端路线还是走批发路线,决定着不同的营销方式。如果想走中高端路线,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前,宣传是第一位,要让民众知道并认可这个品牌,然后找南京的大商场去接洽,如果是做批发,可以找一些大市场合作,产品也要符合南京人逛批发市场时所寻求的“价廉物美”的定位。
“很多台企带来的产品非常好,但要进入南京的商场,还有好多路要走。”苏宁环球购物中心的采购代表表示,一个品牌要进入商场有一系列的流程要走,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了解当地市场的专业人士配合,很难进入。
展会上,很多台企都是第一次来南京,他们有很强烈的意愿进入南京市场,但同时对南京又不够熟悉,即便产品进入了南京的商场,两地相隔较远,如果在本地没有专门的机构帮忙运作,也会遇到问题。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南京本地寻找适合的总经销或总代理,全权打理本地市场开拓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