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省内 >> 正文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2/11/22  来源:经贸委  作者:Guo   浏览:

长风鼓浪,潮涌海西。

  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闽山闽水之间,激扬砥砺奋进的号角。会内会外,十八大代表和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高举伟大旗帜,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持续深化改革,“五位一体”建设更美福建。

  话语铿锵,彰显满腔信心;豪情满怀,激荡十足底气。

  这份信心和底气,缘于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巨变。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之后又批准“两规划一方案”。三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齐心共绘“三个更加”的壮阔宏图。

  这三年,是福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一个时期,是福建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是福建人民受益最多的一个时期,是闽台交流合作大步向前的一个时期……

  一路辛勤耕耘,一路春华秋实。一个科学发展之区正崛起于海峡西岸,熠熠生辉;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不断创造着跨越发展的奇迹。短短三年间,为福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海西战略:

  与国家沿海战略同脉动

  福建走科学发展之路,抢抓机遇只争朝夕

  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北接长三角、南承珠三角,区位优势独特。

  继2009年国务院出台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后,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又相继获批。前不久,国务院又批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

  很少有一个区域的发展,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批这么多的改革发展方案。

  海峡西岸这片热土,一直深深牵动中央领导的关注目光。

  2010年新春,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殷殷寄语福建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年后,胡锦涛总书记又分别给在闽台商农民和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党支部回信。

  心系八闽、情牵八闽、关怀八闽。3年间,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专程来到我省考察调研,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作出指导,提出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第一个十年看浦东,第二个十年看海西。”中央部委、央企和相关部门对海西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他们对海西建设的支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充实,已覆盖区域开发、产业布局、扶持老区苏区加快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等各个领域。

  牢记嘱托,抢抓机遇,只争朝夕,“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干部群众心中升腾。

  加快发展,源于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源于凝聚共识。

  三年前的福建,经济实力不够强、发展后劲不够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区域竞争却日趋激烈,先进地区继续领跑,后发地区不断赶超。同时,我省正处在积蓄能量、提速发展、加快壮大经济总量的重要节点,又处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具备了大发展、大跨越的潜能。

  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如何在后发而起的平台上飞身一跃?如何在强者更强的竞争中挺立潮头?“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创新观念的深度有多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省委书记孙春兰一再强调。

  视野更开阔一些,办法更多一些,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

  从2010年到2012年,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开展全省工作检查。如果说首次全省“拉练”重在认清省情,找准发展的新路径,那么第二次“拉练”则明确了海西《规划》获批后,我省站上更高起点的新姿态,而第三次“拉练”则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两规划一方案”落实的过程。每次“拉练”都是全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的具体行动。

  从2010年到2011年,省党政代表团相继赴天津、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学习考察。加快发展加快转变的忧患意识一次比一次绷紧,追和赶的姿态、拼和闯的决心一次比一次坚定。

  思路开,出路宽;方向明,举措实。

  2010年7月,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总体要求,部署实施“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以战役的思维、状态、方法和模式推动目标落实,吹响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

  重点项目强实力,新增长区域增后劲,城市建设改面貌,小城镇建设统城乡,民生工程惠百姓。持续打好五大战役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决策部署。2012年初,五大战役内涵领域进一步拓展,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项目纷纷被纳入,最大限度惠及人民群众。

  去年7月,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通过进一步贯彻实施海西《规划》决定,提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我省拉开推进央企、民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实现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三群”联动发展的大幕。

  4个月后,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心无旁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信心决心,务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2012年8月6日,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召开,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成为会议研究的主题。随后,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培育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思路持续升华,举措步步深化,福建全力推进海西战略,八闽大地展现一幅幅加快转变加快发展的生动画卷。

  攻坚克难: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福建走科学发展之路,重点突破转型提速

  加快转型,提速发展,是见证福建三年变迁的两个关键词。

  2009年,我省经济总量在东部沿海十省市中排行“老九”,人均GDP只有东部平均水平的84%。2011年,我省人均GDP已经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90%。

  今年初以来,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1至3季度,我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70.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而最新数字显示,1至10月,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14%。

  一升一降,清晰印证福建发展正在提速提质。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始终是福建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

  中央作出支持海西建设的重大决策后,省委、省政府决定,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和关键,集中力量打好五大战役——这是一场推动福建跨越发展的关键性战役。

  一个个事关全局的重大举措强力推出,持续发力。

  “只见满天星,不见当空月”,龙头企业和大型工业项目的欠缺曾长期困扰着福建。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突出抓又好又大的产业项目,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

  大项目从何而来?

  “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推进重点项目战役,这是一条底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进京对接央企、赴港澳引进外企、到长三角珠三角联合民企,扩大对接范围、拓展合作领域。截至今年6月底,纳入全省三维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有1885个,总投资2.86万亿元。

  项目引进,目的是为了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三群”联动战略应运而生。“以抓龙头、铸链条为工作重点,加快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企业、打造大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现代工业体系。”省长苏树林说。

  这三年,石化、钢铁、汽车等产业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功能互补、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形成,十大新增长区域活力迸发。三明的海西重汽、龙岩的新龙马微客、莆田的鞍钢冷轧板、宁德的联德镍合金、福州的中铁乾达盾构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动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向绿色高端制造转型。2011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约12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推动现代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三群”联动。自北而南,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半岛“三群”之间衔接互动,港口优势内拓外扩,中心城市对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产业群集聚发展,优化升级,新增长区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而今,湄洲湾畔占地20平方公里的泉港石化城,已开始发挥千亿投资规模、千亿产值规模的集聚效应。

  平潭,一个高空俯瞰酷似麒麟的海岛,开放开发的大潮波澜壮阔。两年多的时间,省委书记孙春兰先后14次上岛调研。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台湾的两岸交流综合实验区,我省积极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特别是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的“平潭速度”精彩演绎,2010年至今年底,将完成投资1000亿元。平潭,正吸引着海峡对岸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成为海西先行先试的一个突破点。

  加快转型,奋力提速,福建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努力和成效,可圈可点。

  科技创新,不断演绎福建新传奇——新大陆产出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并投入应用,瑞芯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芯片研发设计进入“国家队”,世界上第一支戊型肝炎疫苗“益可宁”日前在厦门正式上市……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326亿元,同比增长26.6%。科技创新,不断激发福建发展的内生动力。

  科技部最新监测显示,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9位,比去年提升2位,其中,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第7位。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增长点,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两大新的主导产业。短短三年,“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红色旅游、温泉旅游、土楼等发展规划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省级财政连续两年增加旅游专项资金5800万元。

  以发展海洋经济为突破口,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419亿元,占全省GDP的25.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9.7%,居全国第五位。我省成为继山东、浙江、广东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4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海上福建”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三年间,跨越发展捷报频传,八闽城乡日新月异。

  民生优先:

  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福建走科学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和谐宜居

  这三年,是福建百姓受益最多、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三年。

  在兑现2011年“三个同步增长”的承诺后,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再次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在全省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期同比增长11%的基础上,将力争增长12.3%作为奋斗目标。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3%和16.5%,再次跑赢了GDP增幅。百姓热切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越来越触手可及……

  长泰县岩溪镇上蔡村,如今被人们称赞“美得像幅画”——绿树掩映,小桥流水之间,竹木点缀,小径纵横,每一条干净的村道都能将人引向红瓦白墙的民居。

  “做梦也想不到,村里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站在自家的三层小楼前,村民林春桃感慨万分。过去,这里房前屋后遍布鸡舍鸭笼,家禽粪便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道狭小肮脏。流经村子的龙美溪两岸猪圈连排,河沟内猪粪和生活垃圾淤积成堆。毗邻省道的村口成了“马路市场”,把原本就不大的村口弄得繁杂拥挤……6年前,这里还遭受了台风重创,房塌路毁,一片狼藉。

  台风过后,村里迅速开展重建工作,重灾户林春桃一家也在两个月后搬进了新房。2010年,随着村所在的岩溪镇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上蔡村的农村土地整治正式启动,“建设生态宜居工贸小城市”成为发展目标。今年,上蔡村又被列入省级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成为市、县两级“田园风光、生态之城”建设重点村,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村庄整治为洁净、优美、生态的宜居新村。

  上蔡村的变化,得益于数个关键词——灾后重建、小城镇建设战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而这些无不与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连在一起。

  民生优先怎样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内化为一项工程,一大战役。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2010年8月,五大战役打响之初,民生工程战役便被列为五大战役之一。今年初,农林水利、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事关民生的项目,被纳入五大战役实施范围;5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涉及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助残、养老、社保、安居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整治、惠农政策、平安建设等领域。

  一切发展为了人民。我省切切实实把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2010年,全省民生支出1024亿元,占财政支出71%。2011年达1573.89亿元,占全省总支出的72%,同比增长30.7%;年底省级财政有部分超收,又将70%用于集中解决民生问题。我省进一步把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同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

  春风化雨润八闽,一项项惠民之举泽被城乡:

  ——至2011年,我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已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2012年,省级财政总投入约22.5亿元,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校车安全工程等8个教育惠民项目;

  ——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就业服务平台。省政府专门出台8条举措,继续缓解企业用工短缺,做好企业用工服务。省财政通过补贴、税费减免、服务购买等方式,着力促进城乡就业;

  ——201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这一原计划在“十二五”末实现的民生承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提前兑现。城乡居民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均标准由2005年的606元,提高到2011年的1421元;

  ——2011年,省财政投入医疗卫生经费达140亿元。新农合和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4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也不断提高;

  ——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超过17万套,开工率107.23%;其中已基本建成13.23万套,基本建成率109.47%,已超额提前完成国家年度目标任务;

  ……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如何正确回应与处理?

  2009年,我省县域经济首强晋江揭开了“城建革命”的序幕。

  在位于市中心的梅岭组团规划中,2782亩用来造景,1180亩作为市政工程用地,595亩作为配套设施用地,景观最好、最核心的近200亩地块,则将作为闽南民俗文化保护和展示区。为确保征迁工作“一碗水端平”,晋江市成立了九大片区改建工程监督组,负责征迁各环节的监督检查。每个村的征迁进度,每一户的补偿情况,都上墙上会,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征迁民房数百万平方米,却没出现重大上访和纠纷,被称为和谐征迁的“晋江样本”。

  2011年10月,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在全省全面推广包括主要领导“五亲自”、安置补偿“五严格”等内容的和谐征迁工作法。

  民生优先是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创新社会管理,最终目的仍是惠及百姓。和谐征地拆迁,是近年来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共谱和谐社会乐章中的一个动听音符。

  我省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政策,打造出深植民心的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建立了互联网、电话语音和手机短信“三位一体”的流动人口信息化采集系统,建成了3276个流动人口服务站(所),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网络;推广“多位一体”的社会治安解决机制,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6.2%;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线路图”,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工作……

  如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已贯穿于福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和谐、对幸福的新期待。

  美丽福建: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福建走科学发展之路,绿色经济活力迸发

  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刻融入福建总体发展战略。

  优良的生态是福建的烫金名片。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的桂冠,福建已连续保持35个年头,也是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作为全国最绿的区域,福建为何还要在造林绿化上不遗余力?

  省委、省政府清晰地看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0年,我省启动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四绿”工程,让森林进城、上路、下乡、入村,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2011年,我省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01万亩,是往年的3倍,创历史之最。通过大造林,森林树种结构得到较大调整,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从以杉木、马尾松、桉树3种为主,增加到40多种。

  年年造林,今年更是有质的飞跃——山下造林首次超过山上造林。截至9月30日,全省今年完成造林绿化320.5万亩,占总任务300万亩的106.8%,其中以“四绿”工程为主的山下造林达到210.9万亩。

  “四绿”工程让森林进了城、上了路、下了乡、入了村;千万亩大造林为福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生态环境的承载空间。

  与此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绿色产业,有力推动了我省绿色增长、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去年,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2560亿元,同比增长53%,比2002年的636亿元增长303%;全省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082元,增加365元,为全省农民增收贡献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增加243元,对全省农民增收贡献率约为28%。

  调查显示,包括长汀在内,福建还有安溪、诏安、永春、福安等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一半以上,这也是福建的心头之痛。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在闽工作时亲自指导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习近平同志,去年对长汀治理水土流失作出重要批示,极大地促进福建生态省建设。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的批示精神,总结推广长汀经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发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进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生态省建设。

  龙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省委书记孙春兰便专程赶赴长汀调研。省长苏树林从全国两会归来第二天,就赴长汀检查指导水保工作。随后一个月内,省领导密集到挂钩县,诊脉络、开良方。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经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全省27个扶贫开发、水土流失重点县(市),由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挂钩指导,并安排省直单位和经济较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

  从中央到地方持续给予强力的政策扶持,一任又一任省主要领导强力推动,我省生态建设、扶贫开发、改善民生,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统筹施策的生动格局。

  最新卫星遥感数据显示,去年我省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总面积降至5935.3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3.12%,比2008年调查时减少了491.21平方公里。今年,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又完成了治理任务144.5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01.1%,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保住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福建的生态环境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优势。

  根据环保部核定,2011年度我省化学需氧量比2010年减排2.36%,氨氮减排1.91%,二氧化硫减排1.06%。全省12条主要水系水质状况为优,水域功能达标率为96.5%;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近年来,我省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打出一整套治污减排“组合拳”,实施一系列减排的铁腕举措,让减排责任层层落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群众“环境幸福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在管理机制上,福建突出政府的环保责任。2010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环保“一岗双责”,对各级政府和40多个省直部门环保监督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并将环保监管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未完成环保任务的“一票否决”。

  从2011年9月起,省委、省政府每月研究经济运行情况时特别增加减排专项内容,同步分析减排进展和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建立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同减排项目进度联动挂钩机制,确保减排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水源保护和流域整治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石板材行业污染、工业园区污染等。自2010年起,三年斥资15亿元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让农村环境实现“大变脸”。出台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凡属于节能减排鼓励类项目,在办理贷款时,不但可简化贷款手续,而且能享受到利率优惠、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的待遇。对淘汰类项目,及未通过环保审批、环保“三同时”验收和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项目,金融部门将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加快信贷退出步伐。

  用环保减排指标来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省对有利于结构调整和重点扶持的绿色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持不予审批,坚决不留后遗症。

  生态强省、富民强省。绿色经济活力迸发,福建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走得更远、更快。

  福建精神:

  凝聚全省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福建走科学发展之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詹红荔、李彬、黄金莲……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八闽大地;厦航空中乘务部、南阳义务消防队、“永恒阳光”免费馒头店……他们的事迹如同一曲曲颂歌,在福建人民的耳畔回荡。

  何止是他们,一月月,一年年,有多少模范先进,有多少平凡好人,在闽山闽水间不断涌现!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福建,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文化力量也开枝散叶,结出累累硕果。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全省人民智慧而提出的“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便是其中最耀眼的硕果。

  这言简意赅的十六个字,充分体现了福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内涵特质,生动诠释了一代又一代福建人创造、传承、守护的精神家园,是福建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激情澎湃。五大战役中,广大干群“五加二、白加黑”,只争朝夕,顽强拼搏,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

  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福建人先行先试,有声有色。“海峡号”客滚轮往返两岸实现常态化,“二十年再造一个厦门”,平潭建设突飞猛进,赴台个人游扩大到海西20城……

  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福建人鼓足干劲,时不我待。国内建一条高级镀膜玻璃生产线一般要12个月,东山县旗滨玻璃产业园只用了8个月;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首条总装生产线,从进场施工到第一辆汽车下线,只用了8个月……

  福建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更好地凝聚全省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三年来,在弘扬和践行福建精神中,我们勇于创新,增强了文化自信,坚定了底气,文化产业事业双翼齐飞。

  文化产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根据时代需求,我省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路径,从项目推动提升到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

  谋定而后动。我省先后出台“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推动福建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意见等政策配套,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去年10月,省政府与工商银行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五年内,工商银行将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200亿元的金融支持。今年,省文改办会同人行福州中心支行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协调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明确“十二五”期间贷款授信200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我省加强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建设,加大金融信贷投入,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专营机构、银政合作、营销激励等,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上月,总规模为30亿元的福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前8个月,金融机构对纳入“310行动计划”的32家文化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7亿元。

  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已经举办五届,成为大陆地区吸引台湾企业参展最多的综合性文化展会。今年第五届文博会,台湾企业展位数达750余个,基本覆盖台湾地区各县市。“妈祖之光”电视综艺晚会连续赴台演出;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莆田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两马同春闹元宵……多层次、宽领域的闽台文化交流合作格局正加快构建。

  创新,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空前释放,文化产业新军不断迈入前沿阵地。目前,我省已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9月,演艺娱乐、广告、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四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超30%,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新生力量。

  在新思路、新政策的驱动下,我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9-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1.9%。今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品出口5.98亿美元,居全国第四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14.18亿元,同比增长19.8%。

  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三年来,文化力量的血液在加速流动,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

  10月17日,南安市乐峰镇炉中村振扬文化中心。像往常一样,下午3点半,结束了南音社的活动,62岁的黄展财就来到隔壁的农家书屋借阅图书。

  炉中村的农家书屋建得早。早在2001年,村里就建起了图书室。2008年,这里建成农家书屋。如今的书屋有50多平方米,藏书4万多册,包括法律、农技、休闲、少儿等多个门类。

  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4433个,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全覆盖。

  正如农家书屋建设,三年来,我省文化基础设施日益普及,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更好保障:

  围绕“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的目标,我省每年都将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深入实施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面完成,覆盖全省1.4万多个建制村。新增和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49个,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近90%。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闽台缘博物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福建大剧院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文化甘霖,普洒城乡。文化惠民,改变城乡。

  党旗飘扬:

  永葆生机活力

  福建走科学发展之路,

  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关键在党。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党建工作,像抓项目落实那样抓党建任务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年来,省委以提高党员战斗力为重点,不断加强理论武装。

  2010年4月起,我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为主题,以“比学赶超、建设海西”为实践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分领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领导点评、深入基层大走访等活动,为群众解决难事、办成实事43.3万件。创先争优的“福建经验”先后得到中央领导17次重要批示、中央创先办103次推介,涌现出詹红荔、郑伯武、李彬、林丹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永安市八一村党支部、厦门航空公司党委等先进基层党组织。

  省委还组织实施了党员教育培训“十百千万”工程,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3万班次、培训党员332万多人次……

  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执政之基。

  三年多来,省委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持续加强作风建设。

  今年3月以来,阵阵清新务实为民之风,在八闽大地吹拂。20多万名机关干部带头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听取意见呼声,化解矛盾问题,理顺情绪,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海西《规划》实施。

  同时,省委把每月的第一周定为全省各级各部门的“无会周”,倡导领导干部多下基层,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活动中重点解决好“怎么下”、“下到哪”、“干些啥”的问题,探索建立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引导干部在下基层中自觉接受群众路线再教育。

  万家忧乐系心头,服务基层见成效。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机关干部下基层参与率96.4%,共走访基层干部、群众150多万人,召开座谈会8万多场次。全省共建立联系点16万多个,发放调查问卷118万多份,建立民情台账18万多本,收集基层群众意见建议14万多条。

  活动呈现出参与面广、覆盖面宽、实效性强的新特点。1-8月,全省来信来邮来访总量同比下降了18.6%,其中来访同比下降了19%。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效果将更加明显。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全省党员干部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斗堡垒。

  三年来,我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紧抓实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汩汩活力。

  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积极探索“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通过党建工作带动经济发展,成为我省基层党建工作“明星村”。目前,全省实施“168”机制的村共13881个,约占建制村总数的96.3%,有48.4万多名农村党员参与设岗定责。

  福州市探索形成“135”社区党建工作机制,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不断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泉州,探索建立了以“五化、五双、五引领”为主的“三五”机制,有力助推了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全覆盖、强作用、建队伍、创品牌,目前全省860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100%,规模以下企业应建已建率为93.6%。

  围绕“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目标,省直机关实施“1263”党建工作机制。今年初以来,共建立联系点5900多个,帮扶困难群众1.7万多人,帮扶经济发展、民生建设项目5400多个,帮扶资金逾31亿元。

  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服务管理也跟进到哪里。目前,全省共建立驻外党组织448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为7.6万名外出流动党员建立了一个个温暖的“流动港湾”和“红色驿站”。近5年来,全省外出党员帮助家乡引进项目1804个,引进资金133.98亿元,创办生产服务项目2664个,创业带动就业14.1万人。

  下派村支书,让各级机关干部与基层后进村、薄弱村结对子,是我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又一创举。目前,我省已选派3批1.2万多名党员干部驻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农村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齐整了,农民口袋鼓起来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被广大党员群众亲切地称为“一项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德政工程”。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领域优秀人才“请到”引领海西建设的舞台中央。

  创新和落实重大人才政策、重点工程,今年9月,我省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省财政每年投入3亿元专项经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44名引进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实施平潭“四个一千”人才工程,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创业创新人才聚集区和两岸人才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充分利用海西《规划》赋予福建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的优势,我省大力促进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选聘台湾专才担任事业单位管理职务的工作,探索实施闽台人才交流合作项目,举办海峡论坛、开展“6·18”闽台人才交流合作活动、组织“千名海西人才台湾行”,邀请1万多名各界台胞来闽交流对接,仅今年来就对接两岸人才合作项目32个。

  一项项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决策部署,一个个扎实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举措,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激发了党建工作活力,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强保证。

  风雨与彩虹相伴,耕耘与收获相随。今日八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快、结构优、后劲强、民生好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为民利民之路、协调持续之路、和谐奋进之路。

  海西潮涌展宏图。三年,虽不过是历史长河一瞬,却书写下大发展大跨越的恢宏史诗,足以铭刻历史长河。

  回首来路,我们挥洒汗水,收获喜悦;放眼前程,我们铆足干劲,迎接辉煌。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八闽大地已经吹响新的号角,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道上同心协力、阔步向前,向着更加优美更加幸福的福建奋进!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