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将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浙江温州。一些专家分析认为,温州金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要大力扶持小微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充满活力的各类民间金融平台的作用。
据了解,《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12条细则,涵盖了小额贷款为主的新型金融组织以及对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的信贷支持等多个方面。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明确表示,“温州金改成不成功,其中一个标准就看有没有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小微金额机构在内的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民间金融平台的诞生。”
他认为,温州金改的落实重在两个“发挥”:
一是要发挥具有温州特色的“三民”即民 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机制的作用;二,要充分发挥充满活力的、与温州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各类民间金融平台。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因为“它们是草根的、是中小型的、是区域性的,更加符合和知晓小微企业的需要,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能更适应小微企业的成长。”
这一观点得到了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的支持。据他介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相对均衡,约为5:6,中国则约为8:1,两极分化明显,这种现象在民间资本丰厚的温州尤为显著。
“多数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寻求金融支撑,然而大部分现有的大中型金融机构却无法提供中小型乃至小微型企业所需的信贷服务,这使得小微企业的发展道路走得愈发艰难。”钱水土指出,大力扶持小微金融机构,提高其在该地区的覆盖面,对温州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相较此前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杨轶清认为,浙江省此次出台的《方案》将相关条例在一定程度上更清晰、明确和具体。
同时,他也希望政府今后能陆续出台更多更详细金改政策,变“量变”为“质变”,真正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出来。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助理陈衍泰则认为细则的第四、第六七条比较抢眼。“企业的钱出不去,”他坦言,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海外投资数量位居第一、金额第二的浙江,中小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大的障碍。现在,探索以人民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积极发展科技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支农支小信贷业务,都是很好的金融创新手段,“将有利于科技型的小微企业快速增长,减少企业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