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11年来,欧元在全球金融和货币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步成长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而欧元兑美元汇率走势则成了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重大风向标。
自2010年以来,欧元区主要国家、欧盟和部分国际组织纷纷出台救助措施,以缓解欧债危机对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冲击。欧债短期市场风险明显下降,欧洲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性也得到加强,欧债危机在短期内集中爆发的概率大幅降低。
然而,短期内欧洲仍面临三大风险点:其一,西班牙是当前欧元区边缘国中形势最紧迫、潜在风险和资金黑洞最大的成员,该国经济衰退、公共债务水平攀升、银行业资产质量恶化之间已经构成恶性循环三角,短期内可能引发欧债危机出现反复。一方面,西班牙将有巨额债务到期。2012-2014年西班牙共计有2450亿欧元的再融资需求,届时将面临市场融资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西班牙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可能进一步加重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其二,欧债危机已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加大欧元区短期经济下行风险,预计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4%,陷入衰退境地。其三,欧洲银行业亏损加大可能会加剧欧债危机。持有欧债的银行相关债务将可能继续按照市价进行减计,损失进一步加大。除了房地产市场可能进一步恶化之外,经济衰退以及失业率飙升也可能会使欧债银行业的问题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在此背景下,2013年欧元对美元将很可能继续保持大幅震荡。当欧债危机短期出现恶化并对欧洲经济和银行业造成较大负面冲击时,欧洲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资本将大量外流至其他区域或者进入黄金市场和美国国债市场,推动欧元汇率持续下挫,并加剧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下降和欧洲国债整体收益率的上升。一旦欧债危机有所缓解,全球经济增长差异、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将主导欧洲的资本流向,资本倾向于流向经济增长前景光明且基准利率水平较高的经济体,欧元汇率亦将不断走高。预计2013年全年欧元对美元将呈震荡加剧但整体小幅贬值的趋势。需要强调的是,尽管ESM为化解欧债的市场风险提供了保底机制,但欧洲强化财政纪律约束以及推进财政一体化进程仍处于艰难的博弈过程中,经济恢复增长及提升竞争力更是有待时日。因此,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致使欧元汇率将会长期受制于欧债危机,处于历史低位。
欧债危机不仅致使全球货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且可能推动全球货币格局的变革。现有国际货币格局是一种不对称双币竞争格局,美元和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总体上美元拥有对欧元的显著优势。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欧元在全球储备货币比重中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元的差距,但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根据IMF统计,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从2009年底欧元面世以来最高的27.7%下降至2012年3月底的24.9%。据欧洲央行统计,在国际市场发行的债券中,以不变汇率计算,欧元计价债券所占比重从2009年底约30%下降至2011年底的25.5%。
长期来看,超越欧元与美元的双币竞争关系,欧债危机以及美国债务危机对于国际货币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将会削弱欧元和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有利于形成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自欧美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和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呈明显递减态势,2009-2011年的比重分别为90%、88.3%与86.6%。美元份额减少的趋势更为明显,从2008年到2011年,其占全球储备货币的比重分别为63.7%、62.9%、61.9%和60.5%。
导致美元储备比重出现显著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受债务危机触动,加速推行积极的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以及降低对美元依赖的政策努力。例如,俄罗斯宣布在石油贸易中用卢布而非美元结算,在债务危机期间还大举抛售了美国机构债券。中国也积极购入更多的欧元资产,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此外,中国不仅继续加强和完善以跨境贸易为核心的人民币环流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还与更多国家和地区订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扩大人民币在其他国家的使用。与此同时,“金砖国家”之间也加强协调,采取共同行动,包括呼吁新兴经济体货币进入到IMF特别提款权的篮子货币构成,稳步扩大本币在相互贸易结算和信贷融资方面的合作。迄今为止,“金砖国家”在降低对美元依赖方面的努力已经迈出了实质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