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是中国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恰逢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正是岁尾回顾、展望将来的一次盛会。
对此,本报特刊出由各地记者站独家专访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访谈文章,及负责人相关署名文章。这其中,既展示了过去一年里各地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深思熟虑,又有狠抓结构调整、开拓市场的雄伟大志,充分呈现了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新特点、新局面,并对新的一年中各地工业经济工作安排及政策支持等做了重要阐释,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份来自第一线的工业和信息化大餐。
本次特别专访涉及了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山东省、四川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陕西省、河北省、福建省、上海市、深圳市、沈阳市、重庆市、吉林省、黑龙江省,等等。
上海市 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戴海波
2012年,上海市全面深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在产业机制、投入力度、重点项目、创新体系、配套政策等方面加强了规划引导。
2012年是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中,上海市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力度,努力克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保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做法:
1.加强规划引导。国务院作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12]2号)和《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沪府发[2012]1号)。
同时,主动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上海产业基础,规划了15个专项工程,其中市经信委负责推进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四个领域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装备、民用航空、卫星导航、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等11个专项工程。目前,各专项都编制了《实施方案》和《项目指南》,已经市政府专题审议、陆续发布。此外,我们还正在组织研究编制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高端软件、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等新的专项工程实施方案。
2.完善推进机制。一是成立了由上海市主要领导挂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产业化、科技创新两个工作小组。二是明确委内分工,市经信委负责推进的六大领域都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责任部门和联络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明确了考核制度等。三是延伸服务网络,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网络与服务央企、服务中小企业等工作网络对接,将工作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到各区县、主要集团和开发区。四是设立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主要负责政策咨询、项目服务等,设立了门户网站、开通了短信服务平台等。
3.加大投入力度。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逐年提高,预计今年底达到40%左右。同时,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继2009年市政府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100亿元之后,又安排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对于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攻关、示范应用、创新平台四类项目给予总投资10%~30%的支持。二是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资金,国家大型客机专项落户上海实施以来,地方财力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包括为中国商飞、中航商发、民机航电等公司注入资本金,支持试飞跑道等条件保障建设等;实施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市财力出资45亿元支持总投资145亿元的华力微电子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目前月产能达到2万片、工艺能力达到40纳米。此外,本市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投入5.5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动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三是发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金融资本参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起上海设立了3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了40只创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170亿元。今年,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工商银行等12家银行将连续三年滚动为本市实体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总额为6600亿元的融资支持。四是围绕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论证组织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重大投资项目,计划通过国资收益等渠道,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国资投入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聚焦重点项目。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推动商飞、中航、中船、大唐等央企持续加大投资,推进大型客机、海洋工程装备、第三代核电、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北斗导航等国家战略项目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新的专项论证,主动承担国家交付的各项任务。二是积极支持各类企业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盛大、银联等云计算项目,上船的深水钻井船等海洋工程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三是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每年聚焦推进100个左右重点项目,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和市场突破。如外高桥的3000米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已在南海成功开钻,上微的先进封装光刻机已进入商业运营,隧道股份的大型地铁复合盾构成功打入国外市场等。四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如推动上海电气与西门子在风电设备、中航工业与GE在民机航电、华电与GE航改型燃机等项目合作。
5.强化创新引领。一是发挥骨干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宝钢集团等4家企业今年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工信部推进《“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关键共性技术》中,上海企业牵头组织了13项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二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三是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测试平台,智能电网用户端质检及研发中心等先后成立。鼓励企业在开展新技术产业化同时,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
6.优化政策配套。一是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先后出台集成电路、软件、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专项扶持政策。二是将现有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了产业用地、人才落户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制。每年市级拿出4500亩土地指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落户,累计将527家骨干企业纳入上海市重点人才引进机构名录,并为一批特殊人才落户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大首台套突破、示范应用等政策对创新产品推广和验证的支持。
下一步,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工信部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部署,以组织实施专项工程为核心,加强协调保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持续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0%左右,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的50%左右,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重庆市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沐华平
自2009年重庆成为首批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其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两化”融合新模式。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有利于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其次有利于提升高端产品制造能力;三是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能够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企业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效益;四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应用管理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可以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实现对组织机构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两化”融合历史方位
2009年,重庆成为首批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形成了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两化”融合新模式。
目前,重庆市“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80%。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深入应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由2007年的50%提高到80%,规模工业新产品设计效率提高14.8%,新产品贡献率提高12.2%,开发和制造成本降低6.9%,管理效率提高15.4%,管理成本节约9.9%,产品质量提高8.9%,生产效率提高10.3%,生产能力提高10.4%。
通过成立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为10多个区县、200多个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指导,开展了5万多人时的人才培训。如今该中心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在50多家企业得到示范应用。我们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官方注册的首席信息官协会,会员企业600余家、会员2000余人,构建起较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
在实践中,我们开创性地提出“两化”融合指数,设置规模性、多样性、集聚性等9大方面18个指标,形成以“融合指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与实践,形成包括战略层面、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效益层面等4个层面15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的更详实具体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示范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重庆市近三年累计推出市级以上示范项目138个(国家级18个),财政投入近2亿元。国家级示范项目,如长安汽车的汽车产品智能化研发平台、摩托车行业第三方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市级示范项目,如车间装备层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基于RFID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示范项目。确定重庆市渝北、大渡口等10个区县为全市“两化”融合试点区县,使区县“两化”融合工作有序推进。
深入实施“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认识不足。重庆尚有不少部门、企业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例如,有的将“两化”融合等同于管理信息化或信息技术开发,有的甚至对“两化”融合的概念还相当陌生。
人才匮乏。受地域和收入水平的制约,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人才,重庆本地人才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两化”融合人才奇缺。重庆工业企业专职信息技术人员仅占企业总人数的1.2%,信息化应用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7.2%。
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和协同性亟须加强。“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是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应用。重庆实现从设计、管理到制造全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的企业仅2%,处于部分系统集成应用阶段的占17%,处于单元系统应用阶段或没有开展信息化的占81%。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机制亟须完善。由于服务和运营模式、信息资源共享与接入机制、平台个性化支持和服务能力等不足,制约了现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深入应用及推广,成为推进“两化”融合的瓶颈。
信息化与企业自主创新、生产制造、产业链协作等核心环节融合度亟须提升。重庆许多指标与全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规模工业企业设计信息化应用率74%,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低于沿海10个百分点;制造过程信息化应用率28%,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低于沿海24个百分点;装备数字化率28%,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低于沿海30个百分点;主导产业链信息化率48%,低于全国水平两个百分点,低于沿海22个百分点。
下一步,重庆将围绕“6+1”重点行业,深入实施“5+1”工程,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到2015年,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深化应用率达到85%,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率达到80%,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到55%,关键工序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5%。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湖南省 把握趋势 提升发展质量
谢超英
湖南省力求稳增长常抓不懈,同时提升内生增长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外需内需齐抓并进。
201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着力稳增长、促和谐,全省工业经济在市场需求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稳定增长,企业效益在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保持了整体盈利,要素保障在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确保了综合平衡。
整体来看,呈现出“三个好于”的态势。一是工业增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11月,全省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4.6%,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位、中部第二位,预计全年增长14.5%左右。二是企业效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10月,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三是优势产业好于全国平均水平。1~11月,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4.4%、34.9%,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6.2个、23.3个百分点。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均呈下滑趋势,大中小企业生存都十分困难,企业普遍反映现在不是缺产能而是缺市场,不是生产不出而是销路不畅。因此,2013年全省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抓好产业对接、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近年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新趋势,推进新发展。
一是在发展速度上,重点关注增速从高速运行向中速运行转轨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稳增长。与全国及各省市工业走势一致,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湖南工业今年逐步放缓,既与政策刺激和投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有关,也与全省工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有关。从全省工业现状及走势看,工业增速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在15%左右,开始步入中速发展期,稳增长必须常抓不懈。一是要稳企业。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具体困难。突出抓好政策落实,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二是要稳市场。重点组织开展工程机械、汽车、医药等产业产需合作对接洽谈活动,推动省内大宗产品与省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配套对接、直供配送,促进上下游企业抱团合作,引导和帮助企业稳定省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三是要稳投资。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优化投资结构,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坚持以项目促投资,储备和开工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空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重大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二是在发展质量上,重点关注从投资拉动向内生增长转型的趋势,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湖南省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建材、水泥等优势产业都属于投资拉动型,与基础设施投资密不可分,受宏观经济影响大。从今年的情况看,尽管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增长,对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占到全省工业总量近1/4的装备制造业增速出现回落,其他行业没有一个能够起到同等的拉动与支撑作用。因此,下阶段要瞄准构建多点支撑产业发展格局的目标,在推动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壮大食品、医药、轻纺等刚性需求大的民生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全省工业内生增长的水平。同时,大力支持全省工业中的新兴业态,比如机械装备制造业中的通用航空、工业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3D打印、可持续建筑等,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在发展方向上,重点关注从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向主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转变的趋势,着力探索完善工业“两型化”体制机制。近年来先后出现的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经济下行的压力,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全省工业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倒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倒逼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倒逼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在倒逼机制影响下,全省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持续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机电产品再制造规模等持续上升,工业两型化特征开始显现。但是,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任务仍很繁重,必须在“四化两型”战略的引领下,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准入机制、提升机制和淘汰机制,突出抓好工业节能、推进企业节能管理、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强化节能监察等工作,推进工业两型化发展。
四是在发展环境上,重点关注从重外需拓市场向抓内需稳企业并进的趋势,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近年来,全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湖南,一批本土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等措施成长为跨国企业,省内出口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重外需拓市场成效明显。同时,积极贯彻国家扩内需方针,引导企业抢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湘字号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但今年以来,全省企业面临综合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不畅、盈利能力下降等诸多困难,亟待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是形势趋紧越要放水养鱼,越是经济困难越要帮扶企业。找准造成企业生存困难的原因,既有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能源、融资、税费等负担较重的制约。看到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企业负担问题越突出,越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生存越困难的现状,站在稳企业就是稳增长的高度,抓紧研究减免企业税费、降低融资成本等企业减负的对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