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产品·原料 >> 正文

变压器“铝代铜”为何遭遇推广难?

发布时间:2013/01/11  来源:中国工业电器网  作者:Lu2011   浏览:

难点一:电网公司与配电变压器生产企业二者间话语权不对等,生产企业只能迎合电网公司生产铜导体变压器

难点二:社会上对铝导体存在偏见。实际上,“铝代铜”的安全性及性价比优势已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充分验证

解题之策:要跳出铝不如铜的过往经验,同时在招标的过程中要允许变压器制造企业按不同材质报价

最近,有人在网上发帖说“当前配电变压器生产中,用铝线代替铜线作为导体材质已成为行业公开的潜规则”,还称“铝线代替铜线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沈阳变压器研究院院长刘杰告诉记者,在国内配电变压器生产中,用铝线代替铜线的比例究竟有多高,目前行业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但大部分配电变压器企业在生产时,均使用铝材代替铜材或者半铜半铝,以此才能保证公司处于盈利状态,这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国外企业如西门子、ABB等主要生产和销售铝导体变压器,出口到中国的配电变压器绝大部分也是铝导体变压器。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铝线变压器与铜线变压器相比能节省成本,具有较强经济性。”一位变压器厂家的负责人就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通用的1000千伏安的变压器全套供货产品,若用铝线作绕组,成本在8.5万元左右;若用铜线作绕组,成本在10.5万元左右,成本相差20%。如果以年产能400万千伏安计算,一年能节约8000万元。

针对“铝代铜”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说法,北京中电九方北京机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斌并不赞同。在他看来,配电变压器不能简单地以材质是铜或铝来判断是否安全,任何产品的生产首先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而质量的优劣最终取决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管理。

据介绍,当前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对铜铝导体都是同等对待。“只要能满足这些要求,无论是用铜或者用铝,都是可以生产出高质量配电变压器的。”吴斌还表示,如果在配电变压器绕组生产中,以铝代铜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能减少铜资源浪费。毕竟,我国是铝资源相对丰富,而铜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

事实上,目前铝导体已成为国际配电变压器行业主流产品。专家们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外铝导线广泛用于变电站的变压器、屏内母线、密集型母线、大小截面的干、支电线,其应用比例分别为泰国90%、沙特50%、韩国和日本70%、欧洲60%、美洲50%。“现在很多国际公开招标中,客户就明确提出来要使用铝导体。”刘杰说。

然而,令专家们深感忧虑的是,尽管铝线变压器已在国际上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认可,但在国内却面临公开推广难的尴尬。

为什么?“用户不认可是最主要原因。”吴斌分析认为,“在我国,配电变压器大多用于电网公司,现在电网公司要求使用铜线变压器,且在招标过程中注明要铜线变压器,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谁会大批量地生产铝线变压器?虽然一些非电力系统机构也会采购一些,但量很小,为迎合电网的需求,大家只好生产铜线变压器。”

此外,社会上对铝导体还存在偏见,认为使用铝作为导体不节能,机械强度不好,易氧化。“这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振岩表示,协会变压器分会在几次会议上就以铝代铜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结论是随着结构的改进、技术的进步,铝导线完全可以满足配电变压器运行可靠性要求。

据专家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内变压器没有节能意识和相关国家标准,产品能耗从设计阶段就很高,但按照现在的国家标准两者区别并不大。而且只要产品结构设计合理,铝导体机械强度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铝的氧化稳定性的确不如铜,这通过元素周期律就可以判断出来。”但郭振岩表示,无论是铜还是铝,都必须在有氧环境里才能活跃。“如果在液体绝缘和固体绝缘的配电变压器里,铝导体是能够稳定的。”

如何破解铝线配电变压器推广难?“要跳出铝不如铜的过往经验,更关键是用户在招标过程中,要允许变压器制造企业按不同材质报价。”郭振岩建议,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若采用铜线,则在产品型号上无需特殊标注;若采用铝线,则在产品型号上用L标注出来。“这样一来,铜线变压器和铝线变压器便可区分得清清楚楚,用户也可以消费得明明白白。”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