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省内 >> 正文

浅析厦门民营经济的“海港模式”

发布时间:2013/01/18  来源:省工商联网站  作者:Lu2011   浏览:

厦门民营经济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已与国营、外资形成了鼎足之势。至2011年末,全市民营企业达87648户,注册资金总额2519.08亿元,全市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共计121.4347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80.92%。据估算,2011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684.6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7%。全市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缴纳各项税收总额达106亿元,占我市当年财税收入16.26%。

纵观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总体是由渐进到腾飞的历程,一开始它并未像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较快较活跃的地方,形成几个独具特色的模式,譬如珠江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沪郊模式、青浦模式、三城模式、中关村模式等。然而,正如古人所云:“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平缓间有跨越,稳健中见韧劲。而细观其近几年的发展,一种独具厦门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正悄然形成。估且称作“厦门模式”,或可名为“海港模式”,总结其呈现出来的具体特征,主要可归结四点:一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二是起点高,后劲足;三是外向型、国际化特征明显;四是窗口与平台作用突出。

根据厦门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我们且来分析“厦门模式”的成因和发展态势。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优”

厦门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投资者生于厦长于厦,创业于厦;另一种是改革开放初期或中期就来到厦门创业,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它们构成了早期厦门民营经济的主体。这一企业群体在特区建设历程中茁壮成长,有的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构成了郁郁葱葱的厦门民营企业“森林经济”形态,融汇着厦门元素的方方面面,是厦门模式的基石。银鹭集团等一批立足乡镇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走品牌建设的道路,朝着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迈进;安妮、合兴、禹洲、中骏、蒙发利等民营企业,通过股份改制、上市融资,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许多民营企业涉足传统产业,如餐饮业的舒友、建筑业的建安、眼镜业的华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如意......都已成为行业的拔尖者、佼佼儿。这些伴随特区发展成长壮大的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本就深深烙上特区发展的开放、开拓、开先的印记,它们以市场为导向,机制灵活,反应敏捷,善抓机遇,务实进取,演绎和奠定了厦门模式的雏形。

厦门既没有温州、泉州那样的土壤,以家庭手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也不可能以苏、无、常的模式发展乡镇企业,更没有广东的城市群为腹地,没有沪、京的大城市经济技术辐射为背景。然而,厦门民营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在几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还显现了逆势增长的强劲态势。虽然,发展伊始它并未开创和形成一种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它却吸收了民营经济发展各种模式的长处,转化成为自己的优势,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优”。

泉州是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方,它与温州一同号称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共同创造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的奇迹。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区域性进程和企业规模实力的壮大,许多大型泉企,如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三六一度、特步、鸿星尔克、匹克、染牌、劲霸等,纷纷选择厦门作为新一轮跨越的发展地,把总部、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搬到了厦门,他们不仅把拓外传统、创业精神和品牌创新能力输入厦门,而且在厦门启动了“新泉州模式”,以制造业现代化为先导,以内发外向、转型跨越为主题,着力变“泉州制造”为“泉州创造”。泉企这一发展主流趋势,正吻合了厦门民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给厦门经济的新一轮发展输入强劲动力。

厦门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口岸优势和区位优势,不仅吸引了周边地区,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民营企业来厦投资兴业。近年来闽商群体投资大量回流,以区域为纽带的商帮、行业企业整体进军我市的产业开发区,国内大型民营企业如万达、万科、世茂、联想、国美、苏宁争相涌入。各地民营企业不仅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和营销网络,也把区域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行业领先的开发模式、企业先进经营理念、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等,带到厦门,落地生根。不论是来自一地的商人群体,还是独家的民营企业个体,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其中浸淫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别具一格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表面看若隐若现,根髓里鲜明突出。这些民营企业和他们所带来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为厦门经济注入了无穷活力,更铸就了厦门民营企业开放多元、兼容并蓄、敢闯善试、执着创新的特质。

二、登高致远,厚积薄发

一直以来,人们常常诟病厦门缺乏民营企业创业的土壤,时至今日,从参与岛外新城建设、抵御国际金融风暴、争创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以及民企排队上市,人们开始津津乐道厦门民营企业频现亮点,屡创辉煌。这实际反映厦门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与温、泉和江、浙、粤的发展模式,与山东诸城模式和辽宁海城、兴城模式,与沪、京民营经济发展模式,都存在明显差异,它的显著特点是起步缓,但起点高,后中先,且后劲足。进入民营经济后发展时代,厦门模式渐趋成形,厦门民营经济发展既有冲劲,又蕴含韧性的特质逐渐凸显。

厦门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较高,源自三重因素。一是发展环境因素;二是民间因素,即企业自身因素;三是官方因素,即政府推动因素。

发展环境因素,主要因为厦门城市化进程较快,乡镇企业发展的空间不大、腹地不广,依靠前店后厂、一乡一业的模式兴办民营企业、发展乡镇经济,经济气候和条件不甚具备。而借助侨资或集资,依靠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加工业、制造业现代化,成为厦门许多乡镇企业成功秘笈。许多根植于厦门的民营企业,基于竞争环境的要求,不满足于做产业链的低端,一开始就确立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经营渠道畅拓的目标,确立区域化、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起点高也为这些初创的民营企业生存能力、发展速度增分加码,使许多民营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龙头、区域性大型知名企业。

企业自身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厦门特区的吸纳功能,许多在特区发展中期以后来厦兴业的民营企业,本身已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过程,来厦兴业是看中厦门的优势,为拓展市场和经营领域,为实现二次创业,为推进企业综合实力跨越提升而来。因此,他们的实力强、内力深,企业发展的起点高。另一方面,许多科技型民营中小企业,看中厦门科技创业氛围,一开始就从“高”起步,择“技”办企,致力于高新技术行业领域的科技研发。据统计,至2011年末,我市已分十三批共认定682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就有424家,占62.17%;全市共有民营企业技术中心37家(总87家)、民营工程研究中心40家(总67家),民营重点实验室6家(总30家);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实施以来,我市民营企业已分别获得91(总122)、86(总198)、34(总79)个立项项目,国家创新基金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以来,我市民营企业共获得121个立项项目(总167),占72.46%。

政府推动是厦门民企创业发展起点高的重要因素。厦门曾三次制定促进民营发展的扶持政策,政策指导思想及其内容的演变,实质就是从针对性出台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具体政策,转向战略性出台促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性、导向性政策。政府规划厦门十三个重大开发片区,并没有象上海青浦小区定位为民营经济开发区,而是各种所有制企业都招,但民营企业无疑成为开发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成为许多开发区内数量居多、产业集中的企业群体。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既是一项惠农政策,也造就了一批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采取优惠政策,扶优扶强,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2011年,我市22家(总33家)民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创产值158.15亿元,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产值59.56%;缴纳税收3.82亿元,占31.47%;实现利润8.19亿元,占48.12%;出口创汇4.84亿美元,占92.54%。政府实施国企改革,也推出了一大批如弘信、建研、思总等具有雄厚实力、优质资产、技术人才储备的国牌集字企业民营化,一旦产权明晰,犹如蛟龙入海,腾浪弄潮,得心应手。而政府开展上市哺导,培育了一大批民营上市企业。

高起点创业,促使厦门民企筑成了一片发展高地,成就了厦门民企高速发展、快速扩张的态势。一大批已钻出摇篮、遨游商海的民营企业抓住机遇,逢时顺势,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他们主导着新时期厦门民营经济发展的趋势,成为市场经济有力的竞争者、各行各业的前趋者或领跑者、创新模式的示范者,显现出极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也显示厦门民营企业后发制人的超强韧劲。

三、千帆竞发,轻舟越洋

厦门民营经济从它一开始产生、发展,就具有显著的外向型特点。许多厦门民营企业积极实施外向战略,它们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把重点放在开展对外贸易、发展出口产品生产上,参与国际分工,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国际、国内双向流动,在企业内部、行业领域里构建起出口导向型和内联外拓型的产业结构。

厦门民营对外贸易一直以高增长的势头,成为拉动我市外贸增长的强劲生力军。连续多年增幅都在15%以上,经常出现超30%的高增幅,国际金融风暴时期更是逆势增长。2011年我市民营外贸增幅超过外资20个百分点。全年实际从事进出口业务的民营企业5040家,占70.6%。年内民营企业完成进出口总值229.56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32.72%,比上年增长34.12%,超出外资增幅20.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出口值183.1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42.94%,比上年增长32.33%;完成进口值46.44亿美元,占全市进口总值16.88%,比上年增长41.67%。实现贸易顺差136.68亿美元,比上年扩大顺差31.08亿美元,增长29.43%。年内民营外贸企业出口值500-1000万美元共284家,超千万美元337家;民营外贸企业进口值500-1000万美元51家,超千万美元71家。市政府表彰2011年度厦门市进出口百强企业和59户出口超亿美元企业,民营外贸企业各有30家和19户上榜。
其中4家民营企业上榜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度全国民营企业出口百强名单,分别为厦门市中信隆进出口有限公司排名38、厦门市嘉晟对外贸易有限公司排名42、厦门嘉联恒进出口有限公司排名71、厦门嘉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排名95。

厦门民营企业与生俱来就有进军海外市场的传统,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凸现出显著的国际化特征。主要可归结为七种情况:

一是瞄准行业领域的国际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蒙发利集团通过与全球知名品牌的合作,建起科学严谨的品质管控系统,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品质产品,市场遍及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主要国家和地区。

二是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和市场。嘉晟、中鹭兴、鑫东森等民营外贸企业都在境外设有贸易网点或代表处,年内弘信船务投资50万美元设立香港弘信海运控股集团,汉航投资15万美元设立厦门汉航物流巴西分公司。这已成为民企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且民企已占我市对外投资主体的六成。

三是投资海外矿产、投标海外项目。厦门民企华夏(占股49%)牵手首钢联合投资1.8亿赴菲律宾开矿,年内厦门宇信兴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投资300万美元设立九鹏矿业投资(尼日利亚)有限公司,万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85.8万美元在维尔京群岛设立万旗投资有限公司,厦门思迈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00万美元在乌干达设立中矿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矿业投资和矿产贸易,厦门诺产信电子赢得佛得角的电视转播权做电视传媒,持续增资。

四是实施海外并购行动,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紫金矿业与国企建发、铜陵合作成立厦门紫金铜冠,占股45%,联合出资14亿以要约方式收购英国矿产资源开发公司蒙特瑞科(Monterrico),获得在秘鲁的铜矿开采权;阳光恩耐照明公司以参股方式投资日本企业礼仁株式会社,获取先进的封装技术;厦门新世基集团投资并购香港新世基贸易有限公司,获取其国际市场网络;年内厦门高时实业有限公司并购高时纳米比亚投资公司100%股权、厦门三五科技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美国艾米曼公司7%股权。截止2011年底,厦门民营企业在境外并购的项目达24个(总27个),对外并购投资总额达3.24亿(总4.6亿)美元,占70.43%。民营企业通过境外并购,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市场和先进技术。

五是众多民营企业赴海外上市。主要赴新加坡、香港及美国的纽交所、纳斯达克等。近年民企海外上市明显升温,这不仅意味着民企进军国际资本市场,更重要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有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六是获取对外工程承包资格,承揽境外工程。我市已有6家企业获对外承包工程资格,其中民营企业4家,分别为建安集团、大成工程、福建三建、新长诚钢构浪板。建筑企业“走出去”承包工程,不仅可以赢利,还能带动我市外派劳务输出以及原材料和工程机械等的出口。

七是赴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投资。越南向中国沿海地区学习,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改革开放,并把扩大对中国的经贸关系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加之东盟自身贸易区的形成,吸引了中方许多民营企业赴越赴东盟各国投资。特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厦门民营企业用地、用工等各方面成本相对较高,而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乘势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我市大批民营企业前往投资。

四、开窗引凤,筑台求凰

厦门民营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与国内、国外的企业同行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成为厦门对内、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同时,风起云涌的各地、各行各业商协会组织,为厦门经济的发展,为厦门民营企业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搭建了畅通、开阔的对内对外交流平台。厦门民营企业无形中已把自身的成长与特区的发展相联相融,并在不经意中,自觉地为我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着显著的、良好的窗口和平台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对内而言,民营企业成为内联协作、经贸交流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在:一是民营企业与国内各地企业和政府,通过经济技术合作、投资贸易往来等形式,增进了厦门对内经贸交流与协作,并吸引了一批内资企业来厦投资兴业。截至2011年末,我市共有内资企业8056家,注册资金达1803.2亿元。二是内地民营企业在厦投资兴业取得成功,成为很好的宣传典范,带动内地其它企业赴厦创业。如温州籍企业在厦发展得好,带动了吉家等一批温州企业赴厦兴业。三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在厦异地商会组织,以乡情为纽带,互通信息,共享商机,带动其本乡本土一批民营企业赴厦兴业,特别一批闽商抱着“在外创业,回馈桑梓”的信念,掀起闽商赴厦投资热潮。四是厦门民营企业以产业牵线,以项目搭桥,吸引国内大型民营企业入驻厦门,成为内引内联的重要载体。如厦门明发、汇景等企业,通过开发城市综合体项目,不仅引入新型商业模式,而且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引入了许多国内国外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五是许多在厦创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走出厦门,有的大规模向异地投资,有的在内地兴建产业基地,有的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网点,有的开展连锁经营,有的把项目开发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有的把总部迁入一线城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总之,在进和出的过程中,企业作为重要的载体,促进了厦门与全国各地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协作,切实发挥了很好的窗口和平台作用。

对外而言,民营企业仍然是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在:一是厦门民营企业有着拓外传统和国际市场开拓意识,在企业对外经济与技术合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厦门城市和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二是在厦民营企业积极与外国行业龙头、国际巨鳄合资合作,增强自身产业开发的规模实力,打通和构建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和网络。如厦门东海洋水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携手日本川万水产株式会社,在厦建立水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开展技术合作,进军日本市场,所生产四大类二十几项产品进入日本3000多家连锁超市。厦门如意集团与日本味之素集团全资子公司味之素冷冻食品株式会社、日本来福食品株式会社合作成立味之素来福如意食品有限公司。新合资公司沿用如意集团原有三条时产10吨的加拿大速冻生产线,一万吨低温库,利用如意集团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自营蔬菜、水果种植基地和订单基地提供的安全优质的果蔬原材料;利用日本食品制造业巨头味之素集团现代管理技术和理念、产品研发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及遍布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利用日本来福食品株式会社丰富的蔬菜加工经验,集三方之所长,开拓产品和市场,实现共赢发展。三是引进国外实力雄厚的产业巨头,以并购、参股的方式,对民营企业自身实施改造,赢得更大的拓展。如厦门迈克制药是一家极具成长性的制药行业企业,为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美国MYLAN公司辖下的印度制药行业龙头企业MATRIX集团收购本公司股权,发展成为涵盖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成品药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化、国际化药业集团,集团的手性药物、抗艾滋病原料药的合成生产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建立起覆盖世界各地的国际营销网络,产品出口到巴西、印度、南美、南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抗艾滋病原料药最大的出口商之一。银鹭食品集团引进国际食品巨头雀巢,出让60%股权,民族品牌与世界品牌强强合作,民营与外资管理团队融合,进一步推动产品和品牌创新,抢占国际市场和中国消费市场更大的份额。

厦门民营企业通过自身与外资的合作,较大规模的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并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借助外企成熟的营销网络进军国际市场,无疑为厦门开展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打开了又一扇窗,成为厦门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厦门城市迈向国际化的重要引擎。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