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毅中在首届广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发表讲话。 今年是十八大之后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如何抓住用好新机遇,寻求推动发展新动力,是摆在我们国家、行业、企业乃至每一位同志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形势下,工业界、企业界应当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主题主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这里,我讲两个问题:一是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和重点任务;二是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在工业化大背景下如何推进。 一、准确把握 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和重点任务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学习领会这一目标的深刻含义,大家有两点体会颇深。一是感到很振奋,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确立的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战略部署,目标鼓舞人心、凝聚人心;二是压力很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巨大、艰辛的努力,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那么,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整个工业战线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基本实现工业化,要有标准,要研究确定若干量化指标。 先行国家工业化大体上是在上世纪中后叶完成的。要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更要体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大背景,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若干标准。 一是总结借鉴先行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先行国家大体上是在人均GDP1万美元时完成工业化的。如美国1955年是13580美元,韩国1995年是9982美元。各国国情不同,应有所差异。我国2011年人均国民总收入按世界银行统计是4930美元,2020年有希望达到近1万美元。 二是指标要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有先进的行业经济技术指标,其中节能减排、品种质量尤为重要。关键是工业科技水准、信息化水平要有大幅提升,要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一些重点行业要走在世界前列。 三是产业结构要有合适的比例。近几年平均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约占40%,加上建筑业二产占近47%,一产占近11%,三产占43%。8年以后,工业、农业总量都要增加,但比例可能减少,三产比例要提高,要有科学的测算。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多少,也应该有量化指标。 四是应与民生指标相关联。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是全面小康的支撑和基础。基本实现工业化,要体现国强民富,要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指标应有改善。 (二)基本实现工业化要着力改变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18.8万亿元,名列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还依赖进口。科技成果转化乏力,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 二是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2011年我国能源总能耗折34.8亿吨标准煤,占全球的20.3%,而创造的GDP仅占全球的10.4%。原油进口依存度达56%,铁矿石进口按含铁量计算超过50%,铝矿铝材进口、铜矿铜材进口分别达到50%和70%。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以及CO2排放量名列第一。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产能约占15%~20%,部分行业产能明显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指出“产能过剩引发恶性竞争、效益下滑”,“任其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一些产品质量低下。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还处于世界的中低端。 四是地区、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突出。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产业链条、企业结构失衡,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雷同的现象有增无减。 上述这四个问题如没有明显的改善,不可能基本实现工业化。解决这四个问题正是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切入点。 (三)“十二五”期间,工业领域要着力做好三件大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再次明确,转方式的关键是调结构,总的方向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能源、运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工业战线理应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 一是把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转型升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工业化、信息化的紧迫任务。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重组兼并、产业转移、集聚发展等难点、重点。 我国工业诸行业的总量很大,但总的看突出问题之一是多数行业经济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工业行业的效益不高,集中表现在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偏低。据测算,只有26.5%,而发达国家为35%~40%。因此,要把降低能耗物耗、改善品种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再是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现有生产线、基础设施运营的智能化水平。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就是把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到现有生产设施上,从而大大提升“存量”的运行效率,延长使用寿命。还要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如正在兴起的“3D打印”技术、激光成型技术,大大节约了原材料和能耗,大大提高了效率效益,被称为制造方式的革命。 二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不是追求数量,关键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新技术是新产业的灵魂。17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了七方面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加快组织研发,力争“十二五”取得决定性成效。当前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性较高,但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投资、无序发展、条块分割的状况。在充分发挥企业、地方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抓紧制定并实施规划、标准、规范,出台支持政策,改革机制、制度,抓好典型示范工程。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发展方向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延伸。要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业务,支持发展增值服务、专业服务,增加制造业的附加值。推广服务外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管理咨询、信息服务、软件服务等。 (四)基本实现工业化,要提高对工业化的认识,要依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 首先,要认识到工业化对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动力作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离不开工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工业的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长期以来农业支援工业,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时候。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国防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现代工业。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用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催生出大量生产性服务需求,推动了服务业结构升级。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格局不会改变。 第二,基本实现工业化,关键是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新技术花钱买不来,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靠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要在“用”上狠下功夫,“用户”要参与产学研结合全过程,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才进入了市场。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促进科技和经济有机结合。 第三,基本实现工业化,要靠进一步改革开放。首先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尤其要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其次是加快财税、价格、金融体制改革,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再是当今我国经济已融入全球经济,面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本土回归”的挑战,新兴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竞争,要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国外技术、人才、资金、资源,当务之急是稳住出口,开拓海外市场,为我国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基本实现工业化,东中西部要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离不开中西部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离不开东部的技术、人才和市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国整体的概念。要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应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状况和产业基础,选准优势产业,实施差别发展,防止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有序开展产业转移,带动东中西部结构调整,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深刻理解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深入扎实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危机而倒退或减缓,反而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企业,以及有关组织,都试图从企业社会责任中找到应对危机和提升竞争力的钥匙。企业社会责任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功能,在国际经济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主要体现在: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已被看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社会责任之一是应积极主动地采取负责任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6月,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在里约G20会议上成立,旨在推进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有效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等已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在该领域的对话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许多企业社会责任全球性倡议也为企业间的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桥梁,如联合国2000年启动了“全球契约”计划,目前成员企业已达140多个国家的7000多家。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新标准。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明显加速,社会和环境成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2011年经合组织(OECD)发布了《可持续制造》指南工具。投资者也更加关注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绩效,以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衡量企业投资价值的标准。 第四,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筹码。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从社会责任中寻找商机。企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注重以责任消费的理念引导市场、注重责任采购和供应链整体优化。特别是通过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加大企业社会责任在全球的影响及普及力度。社会责任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是企业赢得更大国际市场的战略需要。 从国内看,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发展方式,其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 第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央多次强调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就企业社会责任相关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六中全会就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做出重要论述和决定。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要求企业诚信经营、合规经营、道德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张德江同志在2010年曾书面指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时代潮流,也是一种发展力量,还是一种崇高境界。他强调了守法经营、质量安全、转变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职工权益、社会公益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走出去’的企业和境外合作项目,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将“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出台措施推进企业履责。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商务部积极开展出口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并引导外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信部明确了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机构和职责,以质量品种为重点,以食品工业为试点开展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等。其他部门如民政部、人社部、环保部、国家安监总局等也在开展相关研究和推广活动。一些省、市政府也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如上海浦东新区制定了三年行动纲要,推出区域责任竞争力指数;浙江、山东、陕西以及长沙、杭州等省市出台了指导意见或评价体系。 第三,经济形势和社会格局变化形成企业履责的倒逼机制。经济增速放缓,企业面临需求下降、成本加大、利润下滑等诸多挑战。同时,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倒逼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负责任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自愿性行为,而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第四,企业履责有助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转型升级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任务。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科学认识企业战略和业务运营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安全生产和质量信誉等重点工作,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工业的改造优化转型升级。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能够就必须履责形成共识,并逐步接受采用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观的认识逐步深化,但不少企业对履责的认识仍不系统、不到位。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这一基本社会责任认识,被全社会广泛接受。先进企业进一步将社会责任看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形成科学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战略。但仍有一些企业存在误区,简单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公益慈善、就是“好人好事”。一些企业将履行社会责任看作额外负担、或仅仅认为是为提高知名度。这些错误的认识应当自觉纠正。 第二,一些先进企业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管理。 2012年,有1006家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不少企业还建立了社会责任部门,一些先行企业还积极探索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日常管理,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但总体上这项工作起步晚,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实施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一些实施了责任管理的企业也不尽规范不够落实,存在战略和制度、文件和执行“两张皮”的现象。 第三,履责状况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社会压力回应的阶段。由于近几年我国政府在质量安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强力推进,以及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加强,我国企业履责状况有明显改善。在范围上,从慈善公益事业向诚信体系、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劳资关系等领域拓展。但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被动实施的阶段。有些企业是为了应付采购商的要求而开展,有些企业是因为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要求而开展。同时,企业在社会关注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热点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责任缺失现象严重,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三)在工业化背景下深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原则,以实现行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方合力,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长效机制。马凯同志前不久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了开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不断完善“四位一体,多元共促”的协调推进机制,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第一,政府应从工业化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责的制度环境。企业能否有效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政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政府应从工业化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统筹力量,从宏观战略、政策措施、工作机制多方着手,结合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协调机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管,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及研究等工作,切实承担起规制者、推进者、监督者的职责。 第二,行业协会应结合行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引导和督促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业协会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和广阔空间。行业协会应加强研究,了解国际国内最新发展,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社会责任推进工作。可通过建立推进机构、制定规范指引、发布推进规划、加强能力建设、开展培训咨询、加强交流合作、推进信息披露、实施监督评价、开展试点示范等措施,提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促进行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三,企业要针对工业化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重点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工作。企业是履责主体,应将坚持依法诚实守信经营、高度重视质量和生产安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企业履责的当务之急。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长期任务。企业应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自身经营战略制定社会责任计划,实施社会责任管理,善用企业社会责任工具,向社会做出承诺。维护消费者利益,建立与用户之间、与供应商之间的信赖、友善、共荣的关系。 第四,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社会组织和公众应进一步增强关注度和参与度,提升有效监督水平,形成对企业履责的多层次监督体系。新闻媒体应加强舆论宣传,提升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舆论氛围。各个利益相关方主体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互动和合作,汇聚整合资源手段,形成多元力量协同推进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