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愈加明显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物价重回上行周期的忧虑渐起。
今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较去年12月2.5%的涨幅缩小0.5个百分点,但环比涨幅创近1年来最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春节错位导致1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而食品价格上涨则推动1月CPI环比增长较快,预计2月CPI的同比涨幅将高于1月。
“长期看,推动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是总需求的扩张。去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逐渐回暖,势必拉动需求增长,上一轮物价筑底阶段已经结束,全年通胀压力不可小视。”连平表示,通胀将在下半年显现,预计全年CPI将达到3%-3.5%,高于去年2.6%的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走出2011年开始的下行周期,回暖趋势明显。2012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9%,快于二季度的7.6%和三季度的7.4%。
今年1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6.7%,其中出口增长25%,创21个月以来新高,经季节调整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出口增长12.4%,仍然保持在两位数的较快水平。
“应该警惕投资过热导致CPI上涨,时值换届之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可能出现,不应让投资过热引发的物价上涨成为调结构、扩大消费的压力。”连平表示。
此外,国际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偏高也对中国构成一定的输入性通胀风险。近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重申了坚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动摇的立场,日本也采取了大幅度贬值货币以刺激经济。中国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国际市场的低利率环境有可能造成套利资金涌入中国,增加通胀风险。全球经济的回暖趋势也将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导致国内物价上涨。
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稳定物价”居第六位,超过一半的网民认为食品涨价对生活的影响最大,认为今年物价还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