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纯 本报记者 张晓哲) “近年来,福建在促进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过程中,始终严把项目准入门槛。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谋划推动产业项目招商,特别是把环境容量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项目取舍的重要标准,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把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实现产业项目好中选优。”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经贸委主任周联清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据周联清介绍,“十一五”期间,福建以能源消耗年均9.8%的增长支撑了GDP年均13.8%的增长。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单位GDP能耗降至0.607吨标准煤,下降5.7%,相当于节约680万吨标准煤,2011、2012两年完成“十二五”总目标任务进度的52.8%。
“抓好节能减排,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是福建促进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联清表示,福建在这一过程中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开展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建立重点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在线监测平台,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创新绿色信贷、合同能源管理、差别电价等办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我尤其要说一说福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周联清说,福建着力完善省级厅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实行差别电价、等量淘汰、财政奖励等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以来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福建还推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激励机制,强化各设区市节能目标责任,增强节能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福建将各设区市的节能目标任务、年度节能指标完成情况与省级专项资金的安排挂钩,带动地方投入,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福建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周联清表示。
周联清坦言,随着福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前福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仍然面临不小压力和挑战。“今后一个时期,福建将统筹协调推进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大力实施行业对标与节能降耗、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专项行动。”
“福建将突出推进水泥、钢铁、合成氨等重点用能行业强化对标,提升能效水平。结合行业对标,加强节能技术改造、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强化合同能源管理,抓好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重点领域节能,实施200项节能重点工程,形成年节能能力80万吨标准煤。”周联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