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坐标
引 言:
“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与工业化
第一章: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经济主旋律及其成就
第二章:盛世危言——中国制造业繁荣下的潜在危机
第三章:前堵后追下中国制造业之困
第四章:升级与转移——中国制造业突围之路
第五章:中国制造业是否会自废武功?
(三)中国产业品牌战略误区之二:超女式营销发展战略
“超女式营销发展模式”,指的是企业发展高度依赖于营销而不是管理和技术的进步,而营销的主要内容又是高强度的广告轰炸和各式各样的作秀。世界上能够历久弥新的制造业名牌企业,他们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以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的进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市场不断扩大,产品声誉不断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幸的是,我国不少企业虽然看到了知名品牌的商业价值,但他们塑造知名品牌、推动企业发展的方式却不是依靠不断改进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而是能够短期见效的高强度广告轰炸和作秀,“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说法不胫而走,加之外部资本参与,从事营销、广告等行业的机构、学者极力倡导,更使得这种模式极为流行。
究其起源,全面实施这种模式的始作俑者是昔日连续数年的央视广告“标王”秦池酒业,但做得最成功、由此遗留的后患至今影响最大的则是乳品行业。蒙牛集团在中国乳品市场占有率最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诞生1000多天里平均一天超越一个乳品企业”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它的成长史就堪称这种超女式营销发展模式的典范。
超女式营销发展模式得以风行一时,自有多方面因素,但即使能够借此实现较快的起步,除非及时改弦易辙,这种模式内在的风险终有一天要暴露出来,让公司付出更大的代价。在2008年三聚氰胺丑闻冲击之下,蒙牛、伊利等乳制品公司股价一度近乎崩盘,有的公司濒临市值不足净资产的地步,不得不寻求、呼吁国内投资者接盘,防止外资借机并购。在那之后,乳品行业仍然几次出事,蒙牛也被中粮集团收购,并在继续几次出事之后彻底全面纳入中粮的经营体系,表明中国消费品行业虽然必须也必然要超越急功近利、以超女式营销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转向更费力、然而更可靠的发展道路,但这种转变却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傍大款”品牌策略之失
技术和品牌是突破效益低下的“贫困化增长”瓶颈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已经是中国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识。而对于苦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出口产品国内增值率低下的中国企业而言,通过对发达国家名牌企业的跨国并购似乎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获取上述无形资产,从前几年TCL收购阿尔卡特移动电话、联想收购IBMPC、海尔竞购美泰克,到次贷危机以来频频传出中国企业与沃尔沃、悍马等西方知名品牌的“绯闻”,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这种冲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种“傍大款”的冲动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急剧增多。然而,在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更为稳妥可行的跨国经营发展途径应当是先出口再投资,在投资中又应当先做自有品牌的绿地投资,在积累了实力和经验之后再开展跨国并购,有太多的中国企业把顺序弄反了。
为什么?不考虑前文已经提及的技术方面问题,单就品牌经营而言,二流、三流品牌对一流品牌“傍大款”式的收购必定会导致后者在其消费者眼里贬值,当初联想收购IBMPC后,IBM的美欧客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大量流失,未能实现“1+1>2”的效果,收购后的联想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份额排名连续数年不升反降。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方面,最费力的自主开发道路才是最有效的道路,在海外市场的见闻进一步坚定了笔者的这个看法。
越南2009年人口已逾8500万,为世界第13人口大国,近年经济增长迅速,消费者追逐时尚消费品的倾向强烈。联想与TCL两家都是中国知名企业,两家企业涉足的行业有众多重叠之处,两家企业总收入中海外收入占比都在一半左右,两家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在两家企业各自的当家行业里(联想在电脑业、TCL在家电业),联想在国内同行中的江湖地位似乎还高于TCL。就进入海外市场而言,联想起步也早于TCL,前者1990年就在美国和法国设立了公司,1992年初又在硅谷设立研发实验室;而TCL直到1999年方才迈出跨国经营第一步,到越南设厂生产。但至少就笔者2009年底在越南市场所见,起步较晚的TCL品牌经营明显更为成功:TCL彩电销量连年位居越南市场前三名。
要判断一个品牌的市场地位,从商场给予的营业面积、商品标价等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2009年11月,在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闹市区笔者实地走访过的嘉成、高峰(CAOPHong)等三家当地主流家电商场中,商场给予TCL的营业面积与松下、三星、东芝、LG等知名品牌基本相当,笔者当场抄录的商品标价也表明,同档次液晶电视产品,TCL售价通常低于松下、东芝,高于LG。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