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启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全省高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7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拥有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占全省的70%,以高校为主体承接的国家级科研课题占全省的80%以上。福建农林大学尤民生教授等在国际上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奠定我国在此研究领域领先地位;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与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并上市,成为我国第一支按国际标准研发的全新疫苗;福建工程学院陈文哲教授团队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合作攻关“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二是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厦门大学建立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通信工程技术中心,将数字直放站、北斗手持终端等产品核心技术辐射到福建三元达等企业,推动我省微波通信产业从模拟时代向数字化时代演进。福建农林大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筛选的甘蔗品种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0%以上,年增收节支超100亿元;茶产业服务覆盖我省约70%的茶企;畜牧业服务覆盖我省60%的大中型畜牧企业。福州大学建立闽清陶瓷行业联合研发中心、闽南石化学院、晋江高端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等,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三是培养急需产业人才。去年以来我省高校新调增工学类专业点298个,工学类在校生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4.8%。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面向我省各地支柱产业,与企业联合办学,为当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类等产业培养各类适用人才。
二、服务企业校企双赢
一是共建研发平台。现有校企共建创新平台297个,其中福州大学与中铁集团、福建石化等大型国企合作共建中国中铁福州大学岩土灾害防治与监测预警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三聚福大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联手攻克核心关键技术;福建农林大学把创新平台建到生产一线,向企业开放74个部省级创新平台。二是共引高端人才。福州大学与福建中海创集团共建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共享共用高层次人才,还推行“高端外国领军人才+科研平台+高端外国专家团队”人才引进模式,与欧美高校专家合作,推动学科人才队伍国际化。三是共推成果转化。去年以来全省高校与企业对接项目1300多个,开展各种产学研对接活动120多场,参与产学研活动的专家5100多人次。第十届“6?18”期间,我省教育部门组织38所985高校、1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70所省内外高校,推出7000个对接项目,223个项目成功签约。福建农林大学实施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计划,每年在省内外举办100场项目成果对接会。
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一是推进校地常态合作。厦门大学等5所省重点建设高校与福州市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厦门大学已与省内一半以上的设区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福州大学与全省九个设区市实施校区(县)合作工程,先后与泉港区、晋江市等县(市、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带动科技成果向各县(市、区)转移。福建农林大学实施“一县一村一产业”行动计划,将校地合作项目落实到各个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展科技人员到地方政府服务行动,加强闽产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开发和产业链优化对接。二是帮助地方抓好规划建设。福建农林大学与长汀县政府签订推进新一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合作协议,编制23项规划;福建农林大学与地方合作开展德化县花卉产业规划、宁化国有林场规划,参与打造连江县畲族休闲旅游生态村等。华侨大学组织环境科学、土木工程、规划设计等专业领域人才组成专家服务团参与南安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福建工程学院组织教师参与40多个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规划。厦门大学开展先进核能行波堆系统、生物质燃料化学品系统、锂离子储能材料等清洁能源新技术研发,助力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服务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厦门大学先后组建了“海峡两岸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等,完成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福建出口加工型产业转型与整合》等几十项科研服务项目;台湾研究所及时向中央及省、厦门市等相关部门提供大量决策咨询服务。福建师范大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六大计划,主动参与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闽台方言研究和对台文化交流等。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连续7年出版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二是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学术高地。厦门大学成立全国首个以“文化发展”为核心的校企协作研究院——厦大当代复文文化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展八闽文化、跨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研究等系列研究;出版了《明代闽南四书学研究》、《历代文苑传笺证》,打造了一批代表海西形象的文化品牌。今年,全省高校31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比上届增加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