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 ,科技部项目成果展区。“汽车玻璃深加工”“杂交水稻恢复系”“双胞蘑菇育种”等4张巨幅展板,4项2012年福建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奖项目,代表了4个“世界纪录”,讲述了4个科技创新的“福建故事”——单单“杂交水稻恢复系”“双胞蘑菇育种”两项成果,便累计新增产值1992亿元。
这源于近年来福建主动融入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瞄准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攻克了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瓶颈,诞生多项世界前沿重大成果,跨步提升全省自主创新水平和层次,为驱动福建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
目前,福建正处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在第十一届“6·18”上所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把‘6·18’打造成为福建的‘虚拟’高新研究院,进一步实现成果转化和展会市场化”,从而在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跨越的“引擎”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近千亿元……作为本届“6·18”期间重点项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一亮相,便引人注目。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原因,福建国家级大院大所偏少,制约了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研究领军院所、科技型企业的机械总院,其海西分院成为央企在闽落地的首家研发机构,对三明乃至福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重大。
探索“一个研究所、一个平台、一个孵化器、一个园区”的建设新模式,福建省、三明市两级科技部门加快推进海西分院建设步伐,多个国内首创或首台套高端装备项目相继实施,国家级检测资质、标准资质、服务设备导入,为三明打造汽车及零配件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福建省委、省政府顺时应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继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等政策举措;省科技部门把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材料与器件、新药创制、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全国较早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制度,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和资金重点突破。
在本届“6·18”科技展团展区中,有132项为该省近几年组织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它们攻克了一批具有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了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战略产品,犹如一个个“阿基米得支点”,强力撬起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中海创集团研发的“工业自动化IAP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被誉为软件产业的“革命性创新产品”,打破行业关键技术国际垄断,公司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电气产品采购服务商与自动化系统集成商,助推引领众多企业加快发展。
泉州微波通信集群龙头企业泰克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合作开发北斗水情遥测系统,实现北斗卫星在民用领域的新应用,带动集群内企业与国内外30多所科研院校合作研发项目70多项,推动集群入选国家首个创新产业集群试点。
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跨越的“引擎”,2012年福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平板显示产业产值超千亿元,计算机及网络、LED和太阳能光伏等正在加快形成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其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效应日益显现……
科技的“魔力”
一个小品种也能做成世界第一的大产业?
这个奇迹发生在双孢蘑菇As2796新品种诞生后的短短十几年间——在全国累计推广19亿平方米,新增产值1013亿元,实现中国该产业从起步诞生到规模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它充分诠释了科技的“魔力”,以及作为助农增收“发动机”的巨大威力。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把论文写到农民的钱袋子里。”该项目牵头主持人、福建省农科院教授级高工王泽生说。
怀着这种朴素的信念,王泽生和团队面对双孢蘑菇杂交育种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坚克难、创新理论,在国际上首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高了育种效率和精确度;首次攻克高产与优质的矛盾,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s2796等17个杂交新品种,扭转了依赖国外引种的局面,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双孢蘑菇品种。他本人也凭着这一国际领先成果,顺利进入2013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候选名单。
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科技厅积极调整科技工作部署,实施科技惠民计划,让更多的科技资源投向“大民生”领域,使科技进步切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启动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优势优异种质恢63,改变了引进国外恢复系的局面,推动中国杂交水稻良种的更新换代,累计推广种植25.8亿亩,新增产值979亿元,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贡献率超过50%;
——创新药物研发加速转化应用,激光动力鼻咽癌内镜定位仪开发了微弱图像光电转换系统和两光路共轴系统,填补了国际空白,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核酸自动提取仪等填补了国内空白;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更是中国在基因工程病毒疫苗的原始创新上一个“零”的突破……
服务的艺术
没有展位也能参展,不到展会也能对接。6月18日下午,在福建火炬高新技术创业园一楼报告厅,该省首次举办“6·18”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网上在线对接会暨线下观摩会,通过信息化手段推介生物医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项目成果,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对接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64所科研院校、投资企业参加,征集到符合要求的项目成果375项、技术需求70项,实现技术对接212次,产生意向68次。企业代表、福建源华林业公司总经理郭有枝评价说:“在线对接打破了空间限制,降低了信息交流成本和企业科研成本。”
科技展团探索开展网上技术交易的新模式,是本届“6·18”致力创新办会机制、努力打造福建“虚拟”高新研究院的一个缩影。
“经过连续举办10届的‘6·18’,从项目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到项目对接、生成、转化与落地,囊括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形成了一整套全链条的服务机制。”福建省发改委项目成果推进处处长蔡荣富告诉记者,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展会市场化转型,政府更多地从宏观层面规划管理,把具体运营工作交由专业机构执行,通过市场机制使“6·18”有效集聚科技资源,向着“虚拟”高新研究院的目标迈进,打造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专业展览为主的科技型展会。
打造福建的“虚拟”高新研究院,省科技厅迅速行动起来,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和“虚拟”高新研究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扶持政策,并争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探索运用市场化机制,综合运用云端服务、云计算等新型信息化技术,将“虚拟”高新研究院打造成高新科技成果的“淘宝网”;协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6·18”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吸引、集聚国内外、省内外的科研资源入驻、对接转化……
积极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办好“虚拟”高新研究院,而在实体平台、成果建设引进上,福建更是大力度、大手笔——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企业落地转化资助办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资助办法等优惠政策,以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团队,使之成为“虚拟”高新研究院的重要技术成果来源地;从资金扶持、平台建设、金融服务、产权交易等方面,鼓励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全省产业发展进步。
“凡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最高可获2000万元资助,力度前所未有,在全国也不多见,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力度。”省科技厅厅长陈秋立说,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为例,省科技厅将该院作为引进重大研发机构特别支持项目,先期安排年度科技经费支出指标1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再按新增研发仪器设备实际投资额的30%核定后一次性予以支持。
政策层面的突破,催生了企业创新活力的迸发。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528家,初步形成一个由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领跑,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跟跑的创新企业群,走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最前沿。
陈秋立表示,福建省科技厅将紧紧围绕全省“两个服务”大局,秉承“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服务民生”的宗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强化以企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导向,努力做到问政于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让科技创新成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