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省内 >> 正文

【人民网】专访省经贸委主任:生态友好型工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3/08/19  来源:人民网  作者:Lu2011   浏览:

【编者按】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福建“生态立省” 百姓富与生态美同频共振》之文稿,称赞福建作为全国首批提出建设“生态省”和首个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省份,在连续10多年的坚守与探索中,依靠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既要百姓富又要生态美,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这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
福建如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本网记者近日就此话题专访福建省经贸委主任周联清。周主任提出了一个清晰的观点,那就是应当紧抓历史机遇,更好地发挥生态友好型工业在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他与记者畅谈重新看待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福建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有益探索以及给予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用等相关话题。


访谈摘要:
●工业化的充分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
●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适度的平衡和良性的循环,从而兼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总量的最大化、最优化。
●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前瞻性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多年来,福建始终致力于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福建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在五个方面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重新看待工业化与生态文明之关系


记者:周主任您好,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在工业化总体上已进入加速阶段的当前,您觉得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周联清: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的充分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后来者,我国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虽然目前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工业化也总体上已进入加速阶段,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受制于人,工业在一些区域、行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我国现有的工业发展水平与真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业化还仍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我国面临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片面地对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也不可能以放慢或停止工业化的进程来保持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不可能等工业化完全实现之后再来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而是要积极探索、寻求加快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及良性互动的最佳结合点,生态友好型工业的发展则是这一结合点的具体现实途径与基本载体之一。


记者:您刚才说,寻求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良性互动的最佳结合点,生态友好型工业的发展是载体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联清:我是觉得,工业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既依赖、受制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又对资源与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何以先进的技术、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运用,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持生态环境平衡并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是工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生态友好型工业就是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约束条件下,采用先进合适的技术,使工业生产系统在物质与能量输出与输入的数量、结构、功能及效果上,总体上保持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支撑与相互促进的平衡状态,做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可循环、可持续,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使生态环境实现适度的平衡和良性的循环,从而兼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总量的最大化、最优化。
生态友好型工业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福建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的有益探索


记者:您刚才提到,不可能等工业化完全实现之后再来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友好型工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了解到,福建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的发展,其主要做法有何特色?


周联清:2001年,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指出:“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多年来,福建省始终致力于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是加快“五个”转变,确立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正确理念。“五个”转变为:从注重速度向注重速度与质量效益协调统一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消耗资源的传统优势向创新驱动、低碳节能、绿色发展的创新优势转变;从单个项目、点状分散布局向块状经济、区域布局的转变;从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单向发展向推进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互动发展转变;从控制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单个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向产业链延伸拓展及要素聚集所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选择产业项目。福建省先后编制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闽台产业合作等专项规划以及18个行业发展规划,制定了《福建省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引导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和结构调整方向合理确定投资项目。同时,把环境容量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项目取舍的重要标准,严把产业项目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对所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防范于未然,对正在洽谈对接的产业项目,由发改、经贸、国土、环保、林业、海洋等部门先进行联合预审,确保所有产业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目前,福建省省级产业项目储备库近3000个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就占90%左右。
三是推进转型提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福建先后出台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30多项,鼓励、引导企业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价格相对较低的机会,加快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步伐,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目前,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技术改造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企业技术创新也在持续推进,目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培育行业技术创新领军企业100家。
在上述基础之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及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新型显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及新型动力电池等领域发展。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
四是实施退城入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制定全省工业生产布局及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实施园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工业园区,引导促进存量企业加快退城入园、集中发展,推动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三群”互动发展。同时,重点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实现“以大带小”、集聚发展。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针对“少煤、无油、无气”的实际,福建省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LNG发电等清洁能源,着力推进燃煤火电机组向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发展,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费,减轻了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中清洁能源比重超过44%。
而发展循环经济,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如福建省南安市为解决石材行业耗能高、附加价值低问题,采取“全封闭、大循环、再利用”的措施,引导1500多家石材企业全部进入集中区,实行封闭化运行,对碎石统一收集、统一管理、全程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将碎石、石粉加工为人造大理石等,开发了天然奢华石材、半宝石、水晶等系列石材珍品,促进传统石材加工业向装饰装潢业延伸拓展。
六是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的企业,通过差别电价、等量淘汰直至采取停水、停电、停贷款等措施,坚决予以淘汰,“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关停并转这类企业近1.4万家。


记者:请周主任介绍下福建在此方面所取的成效——


周联清:通过上面所说的几大举措,福建省的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以来,福建省GDP年均增长1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重化工业比重为50%;2012年福建省单位GDP能耗0.607吨标准煤/万元,位居全国第六,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92吨标准煤/万元,居全国前列;福建的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38.9万吨,氮氧化物49.4万吨,烟尘22.5万吨,仅相当于与福建GDP相当的湖北、湖南等省份的60%、75%、60%;省内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占95.2%,12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均为优,全省31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是全国河流水质最好的区域之一;9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比例为98.2%;森林覆盖率63.1%保持全国第一,福建是全国唯一个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福建实践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记者: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面临挑战,您觉得,对福建这样一个沿海省份来说,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如何面临挑战?

周联清:我们要认清,当前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加快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福建省的工业总量不断壮大,在全国的位次有所上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工业经济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加快工业发展显得紧迫。
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对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发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建国以来国家没有在福建省布局大型的基础原材料工业项目,全省能耗、排放基数较小,未来可用于发展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能耗、排放指标空间不大,节能减排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面向企业的应用型技术研究较为薄弱,创新成果转化率依然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聚度不高,短期内还难以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
四是部分重点产业链不完善制约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如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汽车产业缺失发动机、汽车电子等核心部件,船舶产业缺失大中型柴油发动机、船用通信导航设备等,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产品少、设计能力不足等。


记者: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福建如何在全国率先实现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
周联清:福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围绕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在实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并优化生态环境。
首先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临港产业聚集发展,促进产业向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古雷-南太武新区、环三都澳等区域聚集,闽江口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船舶(游艇)修造、海洋工程装备、纺织、冶金等产业。同时,促进厦门产业整体升级,充分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向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集中发展。
其次,加快重点行业转型提升。不仅要调整优化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还要发展壮大汽车工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业、造纸工业等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壮大计算机和网络、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新型显示、数字视听等产业集群。
第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专项,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市场应用示范工程,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引领工业发展的先导产业。
培育发展环保产业,建设重点新兴环保产业基地或环保工业园区。加快环保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建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噪声与振动防治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与监控系统设备。
加快工业设计、物流、金融、科技、外包、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立石化、煤炭、钢铁、汽车、药品等现代化物流园区、专业配送中心,支持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做强做大,促进物流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第四,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引导城区企业加快“退城入园”步伐;对园区内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改造;加强产业链梳理,推进石化、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LED、太阳能光伏、不锈钢、铜、稀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填平补齐和上下游配套,集中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以集群带动、提升工业聚集发展水平。
第五,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展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标准对标达标,全面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家标准的采取差别电价。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核电、海上风电、潮汐发电等,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冶金、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有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和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记者:在您看来,多年来福建省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什么样的启示作用?
周联清:工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对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协调、相促进,始终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感到,多年来福建省推进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在以下方面对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第一、坚持存量改造提升与增量调整优化相结合,是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严格实行差别电价是实现节能减排、加快生态友好型工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三、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协调的政策保障;
第四、引导企业“退城入园”集中发展,实现工业用地集约化,是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选择;第五、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建立山海产业互动发展和利益分享机制,是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的重要载体。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