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转型升级、追寻国际潮流、对接港台资源、求解人才瓶颈……
工业设计突围走起
本报记者谢贤伟王永珍
当前,我省工业设计热潮涌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专业设计公司约40家,而上海、江苏、浙江都在300家以上,广东更是超过500家。与这些地区相比,我省工业设计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人才吸引力还偏弱。
如何突围?我省制造业企业和专业设计公司主动求索,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解题之策。
转型升级
“工业设计要更好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自身得先转型升级。”省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说。
制造业企业,以往对工业设计的认识拘泥于改善消费需求、提高产品价值,现在愈发意识到,工业设计同样可给生产带来变革,实现高效、集约。
厦门金牌厨柜股份有限公司每天要接受大量的个性家居制品订单,生产部件、参数、流程繁多复杂。公司重点攻关“家居制品规模定制敏捷制造技术”,以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通过每个部件上一一对应的条形码标识,实现每套家居制品部件不错不漏,并一次性安装成功。
厦门大千集团则建立一套囊括产品设计、模型制作、模具生产、产品营销的全流程运营模式,并将工业卡扣替代铆钉、雷达扫描替代皮尺等一系列工业设计元素导入传统家装。
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亦迈开升级脚步。
厦门拙雅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商业模式,探索出4条新路径:在优势领域加强产品线整合能力,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设计创新和产品专利吸引欧美客户共建品牌;瞄准国内户外电子产品领域的空白,打造自有品牌;以知本运作参股企业,在设计和投资中获取双重收益。
泉州迪特工业设计公司努力寻找推动行业进步和实现自我造血之间的平衡点。去年3月,公司牵头建立泉州市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政府给予补助,平台免费或低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版本产品设计服务,至今已有30多家企业受益。在董事长杨学太眼中,这些企业正是迪特的潜力客户。
国际视野
“企业自身工业设计力量有限。拓宽视野,对接国外、境外资源,是工业设计实现超车的捷径。”福建瑞达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蒋维说。
蒋维不会忘记2011年11月11日这一天。当天,瑞达专营店在淘宝商城实现单日销售额200万元,主销的钟表产品正是当年签约入驻的香港设计师黄浩良等人设计的。境外优秀设计师对产品外观、功能进行全新设计,让瑞达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不只是瑞达。厦门金牌厨柜股份有限公司在米兰成立研发机构,聘请欧洲、台湾专家担任首席技术顾问和首席产品设计师,第一时间接触并掌握国际设计潮流;户外体育用品制造商天伦天控股有限公司与美国、德国、韩国等的知名设计师合作,设计出品牌专属的面料、款式……
“对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台湾工业设计资源,更是福建的优势所在。”杨学太说。
去年6月,迪特牵头联合南方路面机械、浔兴拉链等泉州各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以及台湾工业设计协会等单位,成立泉州(闽台)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以区域重点产业作为重点领域,由联盟内企业共同出资进行工业设计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一年多来,效益良好。
如今,迪特正寻求与台湾纺拓会等组织进一步对接合作,尝试在设立高端设计机构上有所突破。
人才对策
我省工业设计最缺什么?在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最普遍的回答是:人才。
“目前,浙江、广东集聚大量的工业设计人才,而夹在两者之间的福建,吸引力偏弱,人才出现相对的空白。”蒋维坦言。
工业设计是“人脑+电脑”的产业。那么,如何吸引“人脑”?
省工业设计与服务制造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执行主任、华侨大学机电产品设计研究所所长林敬亭建议,当务之急是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引导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工业设计人才,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工业设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晋江市工业设计与时尚创意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诗从呼吁,要在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评定等方面加快突破,建立有吸引力的、差异化的人才引进政策,构筑工业设计人才高地。
“在集聚人才的同时,还应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共享资源。”林敬亭认为,可搭建各类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国内外优质设计资源,为企业服务;整合设计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设计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开放共享,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在产业园区建立专业工业设计企业孵化器,吸引工业设计团队、专业设计人才进驻园区,培育专业的工业设计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