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将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要加快推进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7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商会领袖圆桌会议上,世界各地商会领袖及金融学者,围绕“产业与金融”这一当下全球经济热点深入探讨。作为投洽会的标志性品牌活动之一,本届圆桌会议还从务实角度出发,围绕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和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发展建设展开对话。
中国制造业,“钱”途何在?
当前全球市场资金出现三大转向:从制造业流向股市、从新兴市场回流先进国家、从亚洲南区转向北区。面对成本不断增加的形势,中国制造业的“钱”途无疑令人担忧。
“中国不再是一个低成本的国家。”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协会总裁埃里克·达尔表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管理层的薪金水平甚至超过欧美;中国一些发达城市用地成本是美国南部的10倍;某些产业在加利福尼亚的成本花费只超出在中国的10%,确实吸引相当一部分制造业搬回美国。但是,中国仍将继续成为制造业的中心和大国。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周边亚洲市场的优势,而且目前制造业技术领先优势明显。同时,制造业外流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推动中国的产业价值链向上移动并聚焦于技术革新与服务。他建议,中国企业要注重品牌定位,更多地把目标瞄准亚太和国内消费市场,更多地依靠产业提升提高附加值。
服务业等新力量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驱动力,厦门市副市长黄强给出的一组数据成为有力印证:金融业已成为厦门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金融业增加值273.03亿元,同比增长22.9%,占GDP比重8.4%。
“不应为中国经济放缓而沮丧。”英中贸协总裁傅仲森表示,从中国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看到,中国经济正在成熟,将会出现高端化的发展,“我们会支持我们的会员投资中国”。
中国制造业的机会,还在于“走出去”。“内地企业应更好地利用香港这一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平台‘走出去’,共创双赢。”香港贸发局助理总裁叶泽恩发出热情的声音。他说,截至去年底,香港的证券市场排名升上亚洲第二大,资本市值总额达2.8万亿美元,721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其中福建企业70家,融资超过400亿美元。香港在内地企业“走出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上海自贸区推出,厦门如何面对?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与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是共赢还是冲突?天津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成为下一个自贸区,厦门如何面对?在现场及网络的互动中,与会代表和网友纷纷提问。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葛国瑞认为,中国大陆可有更多的金融自由区,不但没矛盾,反而能互动发展。厦门要在政策上支持更多有实力的公司进来参与竞争,提供最好服务。傅仲森提出,厦门首先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要进行更多探索,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才能进入国际舞台。
“要发展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富邦金控资深经济学家罗玮说。
作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标杆企业,厦门金龙客车公司营销总监谢卫国的一席话,反映了来自实体经济的心声:有中央的政策支持,有对台的地缘人缘优势,期盼厦门两岸金融中心能从区域性走向国际性,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新经济形势下,如何促进中国金融与产业的融合?
中国贸促会副秘书长于晓东表示,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立足点在于,金融要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优势传统产业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支持,对贸易企业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支持,以及加强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机制建设,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当前上海在政策上已有优势,厦门的出路在于创新,要加快建设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进一步促进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厦门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两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庄宗明认为,当前要把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大胆先行先试,进一步打造软环境优势。(王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