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注册资本每增长1亿元,GDP增长6530万元,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90万元——这是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论。
该课题组在题为《基于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企业发展工商指数构建》的研究报告中,发布了利用企业工商登记数据构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企业发展工商指数的最新研究成果:企业发展工商指数能够提前1个到2个季度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研究分析表明,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在总量上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发展工商指数相对GDP增长率具有1个到2个季度的先行性,其与公共财政收入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先行关系。对比季节调整后的全国季度GDP增长率和企业发展工商指数的季度数据变化趋势线,可以发现,2006年以来,两者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且企业发展工商指数领先GDP增长变动大约1个到2个季度。以2008年为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出现下滑趋势,而企业发展工商指数在2007年11月份已经进入下行通道。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企业发展工商指数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反弹,GDP增速于2个季度后出现回升。此外,2010年第三季度企业发展工商指数出现下降,同样2个季度后GDP增幅开始回落。
企业发展工商指数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工商总局“金信工程”构建的国家经济户籍库。通过对1990年以来历年的企业数量、注册资本和GDP作相关分析,课题组发现,GDP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和0.998,表明企业发展与GDP发展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中注册资本与GDP的相关性高于企业数量与GDP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增长1亿元,GDP增长6530万元。
由于投入生产要素结构存在差异,不同产业企业注册资本与产出增加值的关系也不相同。从近十年分产业数据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其对应的注册资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7和0.995,第二产业的相关性稍高于第三产业。从投入产出来看,第二产业投入1亿元注册资本,产生增加值9800万元;相对于第二产业,投入相同的资本,第三产业仅增加4260万元,不到第二产业的一半。
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样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公共财政收入与企业数量、注册资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和0.994。1990年以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增长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90万元。
企业发展工商指数编制过程包括指标初选、数据预处理、指标分类和指数合成四个阶段。初始指标尽可能涵盖企业的成立、成长、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并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变化特点。数据预处理减少了孤立事件、季节波动以及随机波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指标分类选择对宏观指标具有先行关系的10个指标作为基础指标,最终合成企业发展工商指数。
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企业发展工商指数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数据支撑,提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市场监管,提升部门监管和服务能力;可以合理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引导市场主体战略决策和业务调整,减少经营盲目性,避免市场风险,节约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