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成为与物质资源、能源同等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信息资源投入使用,可以替代或减小物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队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席信息官(CIO),就是一个组织内部全面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等有关事宜的高级管理人员。
首席信息官,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政府,而盛行于企业界。由于首席信息官的设置有效地改善和加强了信息管理活动,一些大型企业陆续引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企业首席信息官在数量、职能、活动范围、知名度等方面均超过了政府部门。据调查,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80%以上均设立了首席信息官。
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
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2013年8月,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其中再次强调将“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作为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不仅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必要组织保障,也是构建企业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的基本条件,意义十分重大。”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王建伟强调,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之所以既是完善企业信息化推进机制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原因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只有从建立和完善制度着手,才能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建立推进信息化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除此以外,建立和完善首席信息官制度,还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必须有一支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首席信息官制度,有利于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信息技能,有利于选拔信息化高端人才,有利于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
仍然面临较多挑战
“首席信息官”从20世纪90年代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但在中国,政府部门几乎没有设立首席信息官一职,企业信息化负责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定位于首席信息官,他们的地位几经变迁,从最初被当做维修工和救火队员到公司战略决策者,从只关心技术到更加关心业务,从只有部门领导权的信息主管到公司副总裁,但始终未能形成一个有威望的首席信息官阶层。
王建伟介绍,目前我国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体制机制上,我国设置首席信息官制度的企业很少,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制机制。调查显示,美国重点企业已普遍建立了首席信息官制度,而中国只有1/3的企业开展了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
从重视程度上,我国企业首席信息官的战略地位低于全球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企业首席信息官所受到的关注和尊重的程度,企业高层领导人对首席信息官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了解。IBM全球调研表明,国际上80%的首席信息官受到企业高层领导重视,而中国只有51%的企业首席信息官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中受到信赖和重视。
从在企业中的作用来看,企业首席信息官不是作为提升企业业绩的管理者出现,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程度较低,其所管辖的信息技术部门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降低运营成本的辅助部门存在。目前,国际上69%的企业首席信息官已大量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而我国只有5%的企业首席信息官参与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战略决策。
目前,我国首席信息官发展已经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是在推进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和职位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还未发布一份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方面的指导性文件。”王建伟指出,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形成完善的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推进机制,缺乏推进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的有力手段。不仅如此,我国企业在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方面没有成熟的模式,对首席信息官的组织结构、地位和权力等职责还认识不清,对首席信息官也缺乏可行的评估和考核标准。
此外,胜任首席信息官岗位、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也是我们在此领域面临的问题之一。
时代赋予更高要求
关于未来首席信息官的发展方向,也是业内关注的重点话题。“相比前些年,首席信息官的职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对首席信息官来说已无足轻重,优劣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怎样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与业务流程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王建伟称,随着一些企业老板开始亲自关注信息化,在首席信息官群体中也有一些开始进入业务管理者的岗位。
然而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在受到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的影响,技术不仅可以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也会重新定义部门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开发被外包或转移到云端,首席信息官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和估量,有人预言首席信息官会被云计算抢去饭碗,但现在看来还不至如此。首先国内的外包环境并不让人乐观,其次国内的云计算成本远远高于国外,此外由于管理粗放导致云计算供应商了解企业内部流程难度加大,云计算服务商们对企业的了解远远不及首席信息官。
“但鉴于商业和技术的发展都在急剧演变,未来仍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王建伟表示,随着企业对首席信息官的要求变高,首席信息官的眼光应逐步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如何用新的技术手段吸引更多客户,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创新,这应是首席信息官最该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我国首席信息官的作用和话语权会越来越大,但这取决于他们对新兴技术、新型商业模式的把握和判断。”王建伟说。
相关报道
两化深度融合时代将全面开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论断,到“十七大”时进一步上升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中国工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自此诞生。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工业“两化融合”的重点仍然一直停留在与IT融合的层面上。
但是,今天,单一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如何面对未来制造,如何赢得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先机,是每个自动化企业、每个国家都在深入思考的课题。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只有引入全覆盖、一体化融合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才能最合理、最高效地满足生产、制造、物流、能源等多方面的诉求。这种需求的多样性、管控的一体化,无形中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打开无比巨大的“第二项目市场”。以数字智造、能源管理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先进自动化技术,将迅速成为“第二项目市场”中的新宠。
近年来,人们开展了对“数字智造”的相关讨论。2013年,德国“工业4.0”(Industrie4.0)巨大浪潮的冲击,令人恍然发现现代工业的发展已经迅速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
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提出“工业4.0”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以便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工业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该战略现已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全球产业界的广泛认同,西门子等一批德国企业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控制系统的研发中。2013年11月5日,西门子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上,率先发布了面向“未来制造”的三大战略定位:数字化企业平台、资源效率和全方位人才培养,旨在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新的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未来制造趋于数字化、互联化、定制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专家指出,科技的快速进步,为工业真正实现两化融合带来了全新的契机。而4G时代的到来,也使移动平台真正工业化的应用成为可能。因为,移动可视化解决方案将在生产、管理、质量等诸多方面带给制造业全新的体验,也必将引领工业两化融合的快速、深度发展。 (正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