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 >> 正文

工业做砥柱百强中小城市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11/10/27  来源:中国工业电器网  作者:Lu2011   浏览:

《2011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日前发布。绿皮书显示,至2010年末,我国中小城市经济总量达21.0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34%。

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已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工业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比重。

中小城市地位重要

中小城市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及重大意义。中小城市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中小城市的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直接决定和制约着乡村的发展能力和发展速度。中小城市发展得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方针才能得到贯彻,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而且,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一个大城市需要数个甚至数十个中小城市为之服务,中小城市作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配套基地和服务基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集中,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越来越不堪重负,人们开始逃离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生活。

因为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相对较为丰富的物质供给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中小城市居民也可以感受到更为便捷舒适、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城市2212个。《2011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中小城市两型指数为57.7,相比2010年提升了0.6。对比2010年,提升最快的是要素产出水平。这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小城市生产效率得到较快提升,单位投入的产出有了显著增加。

 

重点发展中小城市

工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从中小城市发展实践来看,工业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从建设城市圈目标来看,发展工业是最重要的路径;从区域竞争来看,加快发展工业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但我国中小城市工业仍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企业融资难,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统一规划,产业链条短;缺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等问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中小城市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2015年将达到52%,2030年将达到65%左右。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战场。

早在2006年,仲量联行发布的《跨国企业在中国:何时,何地,为何》报告预言,我国二、三级城市的工业园区将面临巨大的一轮需求机遇,在此后两年内,大量跨国制造业和外包服务机构将最先到达二、三级城市。而后,高科技通信类企业、制造和运输物流企业将加大在二级城市中的投资力度,并开始关注在有潜力的三级城市中的扩张。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和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工业一马当先,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45%~50%的区间内。

《2011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为79.5,与2010年相比略有提高。相对于科学发展水平指数,中小城市的投资潜力指数相对较高,仍然是投资者较为青睐的投资宝地。

在2011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测评前100个城市中,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占了62席。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化工、造船、电子等重化工业,科学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而且多年来东部地区在全国GDP中的比例都在40%以上,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比例有不断扩大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东部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始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从传统的富庶“鱼米之乡”转变成经济发达、消费旺盛的现代化工业地区。

2010年全国共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8406家,投资总额达1057.3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992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8.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0.94%和84.99%。

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都位于东部地区,宁沪杭、京津冀等特大型城市圈也已然成形。

《2011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分别由79.5、73.8和77.2上升至79.6、74.3和77.4。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投资潜力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政府效率的提升等,其后发优势已经得到彰显。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良好,人力资源充足,产业能力齐全,市场潜力巨大。作为世界和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有着强有力的工业基础。其中,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加大了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中部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持续快速发展。从经济总量看,2010年中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增幅达12.9%,年均增幅达15.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正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培育现代制造业、优势能源、原材料、高新技术、生态农业、轻纺食品等产业群。目前,高科技制造业优势已经在中部地区显现,随着跨国公司的参与,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将实现更高级的增长,成为世界高级制造业的参与者。

而西部,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在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即“三线”建设,为西部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目前,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5%,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82.5%。在前10年的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在2000~2009年间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20项,投资总规模2.2万亿元,打造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西部工业增加值由5946亿元增加到2.4万亿元左右,增长近4倍。

在西部大开发中,世界上不少有眼光的企业家来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而急需开发的西部,而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也不失良机,抢滩西部大市场。不少西部中小城市抓住机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经济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造船、航空等行业支撑着城市经济发展。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东北地区以市场经济改革为目标,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改造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并重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变单纯的“工矿城市”为功能健全的新城区,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同时,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科学发展中小城市

实现工业化,促进二、三产业繁荣发展是发展和壮大城市经济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落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

有关人士认为,做大做强中小城市,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首先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城市产业,关键是发掘城市现实和潜在的资源优势,构筑以地区专业化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链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

一是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将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社会需求旺盛的产业上来,特别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同时,以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要推动节能减排,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对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要运用环保和技术标准、产业和融资政策等手段坚决予以淘汰。四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五是要倡导低碳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低碳文化,构建低碳社会。

上一页 [1] [2] [3] [4]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