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政策信息 >> 产业 >> 正文

厦门工业园区作载体 造“金笼子”引“金凤凰”

发布时间:2014/01/23  来源:东南网  作者:Lu2011   浏览:

“要对开发区进行功能整合,促进产业集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要以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的思路,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真正把优质企业引进来,把高端产业做起来。”——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王蒙徽

东南网1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 张顺和)相比外地,极为稀缺的工业用地资源,是制约厦门发展工业经济的一大短板。为此,厦门借一区多园、一园多区等园区载体,使资源、环境、土地、空间的效益最大化;并通过完善园区配套、完善园区产业链,进而把优质的企业引进来、把高端的产业做起来,实现了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园区优、产业旺。厦门诸多工业园区为全市贡献了九成以上的工业产值,“土地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效应凸显。而其中,火炬高新区、软件园等,都是厦门园区实施战略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的成功经验。

创新机制 共建多赢的园区开发模式

谈工业园区,还得说火炬高新区。

以厦门全市1.3%的土地贡献四成工业产值,在厦门工业用地资源极为有限的背景下,火炬高新区发展模式堪称榜样,其中,“一区多园”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张的最大特色。

从1991年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起,“火炬”以燎原之势,在厦门诞生了一个接一个的“子园”——火炬园、同集园、北大生物园等岛内外共10个园区,均成为“火炬”的“政策园区”,形成了光电、计算机及通讯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软件四大主导产业和海洋与生命科学、文化创意、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五大特色产业,成为厦门产业集聚度最高、工业产值占比最大的工业园区。

随着园区的不断扩张,“火炬”享有的国家级政策优势也扩散到厦门更多角落。从1998年开始实施“一区多园”战略以来,“火炬”与各分园区所在行政区共享品牌优势、政策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人才优势等,使得不管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在园区里都能共享政策红利。

“厦门火炬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核心载体作用,统筹好厦门市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各行政区协调联动发展,促进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如欣如是说。

“飞地工业” 拓展厦门工业发展空间

不仅有一区多园,在岛内土地稀缺、用地成本高、企业急于扩张等背景下,厦门还探索出了“一园多区”和借鸡生蛋的“飞地工业”,再次创造性地解决了“土地稀缺”这一短板。

以引进全国运动品牌安踏为例,其已在思明区建立了运营总部,要吸引安踏工厂,但岛内又缺土地怎么办?

其中,同安工业集中区在园区内规划出思明园1.8平方公里、湖里园0.69平方公里范围,充分发挥岛内两区财力充裕、招商资源丰沛的优势,共同参与开发建设,成功变成了岛内产业“腾笼换凤”的“金笼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安踏成为了第一批入驻同安工业集中区思明园的企业。

“一方面,岛内企业有拓展规模的需求和欲望,却又不愿彻底搬离岛内;另一方面,岛内湖里、思明也想留住税源。”有关负责人介绍,而“飞地经济”最终实现了企业、思明区政府以及迁入工业区所在政府三方的共赢。

软件园是“一园多区”战略的又一成功典范。在岛内软件园一期、二期已饱和的背景下,软件园三期成功拓展到集美,截至2013年底,软件园三期核准入园企业累计达243家,核准面积195.6万平方米,增长潜力看好。

如今,在鼓励岛内企业外迁的背景下,这一共建双赢的园区开发建设体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共同实施园区管理、共同分享园区财税收益的模式,也将为企业外迁扫除不少障碍,最终推动岛内企业向专业产业园区搬迁集聚。

目前,厦门正在与龙岩市探讨“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的具体事宜,正在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厦门、龙岩两市发展的市场化结果,也是两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正确选择。

集聚效应 园区企业贡献超九成工业产值

工业园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载体,一个城市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代表其工业发展水平。可以说,看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主要看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园区优、产业旺”,抓好工业园区及配套建设,事关厦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之大事。

据初步统计,2013年各大工业园区贡献厦门90%以上工业总产值,厦门空间小,正是园区的集聚使得产业集聚效应、园区配套的“乘数效应”日益凸显。

像戴尔、友达光电、宸鸿科技、联想移动、ABB、天马微电子等集聚于火炬高新区一样,集美机械工业园集聚着厦工、金龙汽车等,航空工业园集聚了太古、新科宇航等,美亚柏科、易联众、雅迅网络、柏事特、3499等则集聚于软件园。在这些龙头的带动下,园区的集聚效应得以实现,如友达光电就为所在园区带来了20多家相关企业。

龙头来了,好企业来了,在这一进程中,厦门工业园区的公共配套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更齐全、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其“乘数效应”也进一步凸显。

以火炬高新区主导产业之一——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为例,由于相继引进了ABB、施耐德、华电、许继等一大批输配电企业,从元件、成套设备制造到专业化工艺加工,形成了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行业本地配套率达到60%,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园区企业财政投入建设的国家LED应用产品检验中心、厦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协作共享平台、厦门市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平台,都可以让园区企业共享,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节省了研发成本,加速了成果转化。

数说园区

●318亿元。软件园二期入驻企业563家,实现收入318亿元,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园三期核准入驻企业243家,起步区30万平方米研发楼建成投用。

●22位。在全国105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厦门火炬高新区由原第25位上升至第22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全国第7位,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居第15位。

●25个。厦门现有25个已开发和规划开发的工业园区。

记者观察

厦门工业园区仍需进一步优化整合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银鹭集团董事长陈清渊直言,现在经常是有一个好的项目,这个园区在争那个园区也在争,争来争去,把别人的胃口吊高了,最终反而可能落空。

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一个问题,即现在的厦门工业园区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厦门现有25个已开发和规划开发的工业园区,其中22个在岛外、3个在岛内。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全市工业布局主要存在“散、乱、杂”等问题。

“散”——7388公顷工业用地分成二十几个园区,还有大量企业分布在工业区之外,以及历史遗留的乡村企业用地;“乱”——二十几个园区既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区级的,管理主体既有政府派出机构,也有依托国有企业管理,还有一些是历史自然形成的集体组织在管理;“杂”——专业化产业园区较少,大多数园区内各行业企业混杂,基础设施投资利用效率低、产业关联度低、配套能力弱。

尽管园区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几乎每一个园区整合,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其核心利益如何再分配?

如何建立共建双赢的园区开发建设体制,让各个区、各个园区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共同参与园区的开发建设、共同实施园区管理、共同分享园区财税收益?

如何进一步理顺开发建设机制,避免在园区公共配套建设上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现象?如何厘清各园区定位,进而促进优势项目在符合定位的产业园区集聚?

这些,都是园区优化整合绕不过的问题。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双创政策】重磅解读!工信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 : 关于新一轮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实施期初奖补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