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一个“壳”!
近年来,我省民企当代投资集团在A股接连掀起“借壳上市”风浪,成为国内资本市场值得关注的焦点
东南网2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谢嘉晟)25日,A股亏损的上市公司*ST联合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第一大股东国旅集团已于当日收到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其将所持*ST联合7355.610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7.03%)转让给厦门当代投资集团子公司——当代资产管理公司。
这并非当代投资集团首次出手整合A股“壳资源”。近年来,这家民企在A股接连掀起“借壳上市”风浪,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展现了企业实力。
2007年12月31日,山西省高院对*ST大水的12240万股国有法人股进行公开拍卖,南京美强买受10240万股,储辉买受2000万股。但由于南京美强买受的股权一直没过户,*ST大水的重组搁浅了很长时间。
2010年12月27日,山西大同国资委与当代投资集团、南京美强达成协议,由南京美强受让已拍卖取得的10240万股中的4000万股,剩余的6240万股转让给当代投资集团,当代投资集团由此变成*ST大水的实际控制人。
经资产重组、扭亏为盈,*ST大水先更名为*ST当代,随后又更名为当代东方。
而去年底,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厦华电子的重组,也传出与当代投资集团有关。
去年12月2日晚间,厦华电子再发公告透露,当代集团在本次交易中没有对厦华电子有其他利益或控制要求,王玲玲才是真正重组厦华电子的主导方,但公告同样明确,当代投资集团实际控制人王春芳与王玲玲是兄妹关系,此次重组与当代投资集团的关系可见一斑。
为何要收购不止一个“壳”?
厦门起家的当代投资集团,主营业务为地产、金融和文化产业。“如果将全部业务板块资产注入一个‘壳’,对投资者而言,无疑存在更多风险点;接连收购‘壳资源’,就可让不同板块资产注入不同的‘壳’,一个‘壳’对应一个领域,表现更专业,在资本市场也更易吸引投资者。”集美大学副教授、金融学博士王金安说,“此外,多一个‘壳’,多一家上市公司,也就多一个融资渠道。”
王金安认为,当代投资集团的几次出手,投入的资金或达数十亿元,但实体企业变成上市公司后的收益也很直观,“创始人的身家可能在一夜之间暴涨数倍”。
可佐证的是,当代投资集团收购*ST大水时,股价仅1元多,27日的收盘是11.33元。
采访手记
买“壳”,还得保“壳”
厦门当代投资集团接连掀起“借壳上市”风浪,专家预言,国内资本市场中的“当代系”很快就能见到雏形。
然而,对民企而言,大规模“造系”还得谨慎慢行。
其实,在福建,资本“造系”就有前车之鉴。
陈泳妃的“升汇系”,曾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段传奇。曾被誉为“扭亏巨星”的陈泳妃,并购三明永安纺织、厦门利恒和厦门华纶纺织、安徽裕中纺织后,都曾使它们起死回生。之后,升汇开始出手并购上市公司,陆续控制或参股了丹东化纤、锦化氯碱和新乡化纤。然而,由于战线拉得太长,资金告急,“升汇系”终为资金链断裂所累。
冲动“造系”,民企大忌。收购方已投入庞大资金买“壳”,但这还不够。被收购的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问题,收购方还须投入资金维系其生产,以期扭亏为盈。这期间充满变数,如无法达到预期,还要投入更大的资金用于扭亏保“壳”,原本良性发展的收购方,可能因此难以抽身。
当代投资集团下一步怎么走,值得继续关注。
名词解释
【*ST】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股票,含退市预警之意。
【壳资源】指股份制公司的股票具有在二级市场流通的资格,该公司也同时享有上市公司的相应权利和义务。一般经营较好的公司是不会随意放弃这一资格的,只有经营亏损、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才有意退出市场。其他想上市而无法获批的公司,可通过股权收购等手段成为已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这就是所谓的“借壳上市”。
【受让】通俗地讲,“受让”与“转让”相反,但又不可分。转让是某人把某物(可以是合约、股份或具体物品等)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给另一人,而受让者就是接受这个转让的人,所以,受让可理解为接受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