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鹏
万山苍翠,满眼新绿。
闽北南平,作为福建省当年的国有工业重镇,日子曾经相当红火。然而自打肩负起福建“后花园”、“母亲河闽江源头生态保护地”重任以来,经济总量排名便不断后移。这两年,凡是到南平投资的客商都发现了一件让他们“头疼”的事——不管项目多大,只要有污染嫌疑,就屡屡“碰钉子”。
身为浦城县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副主任叶芳原本是名“招商官员”,可去年她干的却是劝退客商。荣华山产业组团主要定位是新型轻纺工业园。2013年,园区对水、空气容量进行评估,决定将合成革生产线的容量减少到100条。而据南平环保局统计,2012年至今,该市环保部门所否决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多达81个。
去年年底,福建省第十五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石油化工、汽车、船舶、冶金、制浆造纸、水泥、印染等对环保和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行业的布局问题。要求各地根据其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来进行重点产业的布局。
福建在为自己划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探索着一条转型之路。
2011年以来,福建省建立了针对央企、民企和外企的“三维”项目对接跟踪管理系统。截至2012年底,全省纳入“三维”项目系统的央企项目共268个。在央企的拉动下,福建迅速找到了产业升级、技术提升的“捷径”。到去年底,已有96家央企进军福建,总投资量超过2万亿元。
转型的是产业结构,受益的还有“民营大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福建民企纳川管材,先后与中石化、大唐、中交建等央企合作,按照央企的高标准研发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步成为国内十多家大型央企的管材供应商。
去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专门在泉州邀请当地企业家共话发展。由此,福建出台进一步促进工贸企业增产增效的六项举措,提出“持续加大技改投入”;紧接着,省政府又转发《2013年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计划》,“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名列六大专项之首。一年来,省经信委组织了614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累计投资达1425亿元。
用技改带动升级,用升级促进转型。福建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大了起来、快了起来。据统计,2013年全年全省省级重点技改项目中,投产或部分投产的项目达203项。614项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可超过3200亿元。
“升级”不仅是去年福建企业的“关键词”,同样也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语”。2014年开年,厦门市市长刘可清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打造特区经济升级版”。开放要升级,产业要升级,改革要升级。
升级、再升级,转型、再转型,2014年福建转型迈向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