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信部等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全系统上下同心,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服务企业、服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经济增长“新30条”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20条”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扎实开展“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活动,深入推进“百名干部进千企”,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速度领先、效益提升、结构趋好、运行协调”的良好态势。
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牛弩韬。
凝心聚力推动工业发展
牛弩韬说,一年来,我们抓运行,确保工业平稳增长;抓特色,发挥新兴产业引领作用;抓项目,着力增强发展后劲;抓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抓载体,提升两化融合水平;抓平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我们坚持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结合起来,组织开展“百名干部进千企”,主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出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们持续开展“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活动,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我委重点工作,建立起“年有部署、季有督查、月有重点”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人人“在岗、在干、在行”的新局面。
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以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安徽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顺利出台,主动停征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改造基金,预计减轻企业负担近3亿元。
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加快
牛弩韬指出,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所处的历史方位,按照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全省经信系统既要充分把握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又要正视困难问题,积极应对挑战,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力争到2017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万家,完成亿元以上重点工业技改项目1000项(总投资3万亿元以上),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两化融合示范基地100家,培育10个高成长性、高技术、高回报率的千亿元产业。
树立“四个意识”
牛弩韬强调,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认真分析制约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准推进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理清改革思路,明确改革重点,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改革。要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重点在培育高成长性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技术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发展民营经济等重点工作上创新思路。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使改革红利同内需潜力、创新活力更好结合起来,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动力支撑和体制保障。
树立转型升级意识。当前,安徽工业面临着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牵动作用、技术改造的拉动作用和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电子商务、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推进工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推动工业整体素质提升。
树立融合发展意识。融合发展是实现资源整合、要素优化、效率提升的崭新发展理念。现阶段主要是推进四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三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
树立绿色发展意识。要把绿色增长作为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把发展绿色工业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紧密结合,围绕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目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工艺,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再制造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工业向节约、清洁、低碳、高效生产方式转变,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期工作重点
保持工业平稳运行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扩大有效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强企、强基、强龙、强区“四强工程”,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项目,引导更多投资投向高成长性产业、基础领域和信息化领域。力争完成技改投资5000亿元以上,占工业投资的50%以上。省级层面重点组织实施1000项亿元以上技改项目,力争新开工200项、竣工100项。
培育信息消费。实施信息产品创新、云计算服务创新、信息惠民等8项示范工程,支持智能语音电视、教育语音产品、智能终端(穿戴)等10类信息消费产品创新和示范应用。建设1000个数字示范家庭、100信息产品体验促销示范中心(广场、街)。建立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基于“4G”技术的信息惠民服务平台,促进1万家中小企业和100万民众享受便利实惠的信息服务。
促进产销衔接。开展安徽名优特产品“江淮行、全国行、网上行”活动,推动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家电、汽车、食品等产品抱团走进西部、走出国门。加强煤炭、钢铁、水泥等企业与省内行业、企业和项目的产销对接、推动直供销售。建设“安徽名优特产品网站”,构建企业产品销售云服务体系。
加强运行调节。坚持完善经济运行调度、监测、预警机制,开展信息消费监测,定期发布工业经济运行报告。加强煤电运综合协调保障,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实现电力顺利迎峰度夏(冬)。推进省应急物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盐业行政管理及省级医药储备工作。
强化安全生产。加强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治理,推进煤矿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关闭小煤矿10对以上,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任务。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实施四等以上尾矿库在线监控,关闭非煤矿山200处。落实铁路平交道口安全监管职责,推进“平改立”项目建设。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化解过剩产能。严格禁止核准或备案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及其他产能利用严重不足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研究制订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结构调整方案,指导各地制定并实施部分行业等量或减量置换改造。坚决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煤炭、铅蓄电池、非煤矿山等行业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加强节能减排。加快建立全省工业能源利用监控系统,开展50户企业信息化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淘汰和更新改造燃煤工业锅炉300座,实施电机系统节能改造100万千瓦。继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监测,推动实施工业用能分析诊断。落实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推进合肥再制造产业集聚区、芜湖、铜陵再制造工业园区建设。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打造智能产业。推进部省合作,加快语音产业园建设,抓好以科大讯飞为龙头的智能语音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推广应用。组织实施智能装备示范工程,加快合肥、芜湖、马鞍山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建设,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优惠政策。培育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合肥、芜湖、滁州等国家级智能家电示范基地。支持合肥、池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建设合肥、芜湖、马鞍山等软件产业园,推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产业软硬件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黄山、池州等构建企业软件创新总部经济基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出台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力争新推广新能源汽车3500辆。
培育新材料产业。推动信息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与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建设铜陵铜基、马鞍山铁基、蚌埠滁州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生命健康产业。围绕化学药、生物药、现代中药、保健营养品和高端智能健康诊疗健身设备,重点推进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支持合肥、芜湖、淮南生物医药基地做大做强,扶持芜湖、滁州、宣城等健康养老产业园发展。以有机食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为方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贯彻落实“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八大行动,推动两化融合区域评估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和煤矿安全信息化,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开展工业云试点,推动企业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推进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在化工、纺织、机械加工等行业的示范应用。推进信息化条例立法进程,发布信息化发展指数,引导推广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关联配套、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推进皖北结对合作园区建设,提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水平。落实国家、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产城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新城新模式。继续做好智慧企业、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创建工作。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推进落实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和互动合作机制,推动量子通讯、语音技术在国防与武器装备建设上的应用,加快38所、41所等高技术军工企业成果的民用转化。发挥合肥高新区、芜湖高新区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
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科学配置无线电频率资源,积极推动台站属地化管理。开展非法设台专项治理活动,做好无线电频谱监测、电磁环境状况评估和干扰查处工作,深入开展技术演练活动。
强化融合发展支撑能力。推动出台建设“宽带安徽”意见,加大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宽带网络在家电、机械制造、汽车、矿山等产业领域示范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宽带接入和应用水平。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信息化保障体系,培育发展20户左右网络安全信息化服务供应商。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推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员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政府采购信息安全产品备案制度,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水平。在汽车、煤炭、有色、家电、高端装备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建设大数据平台,推进食品、药品等行业建设第三方大数据平台。
相关报道之一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开展省级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探索建立行业技术中心。开展3~5次区域性或专题性产学研用合作。组织实施10项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开展2项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
加强工业设计和品牌标准建设。制定促进工业设计发展政策,筹备“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加强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和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地和家电、汽车、服装、家纺等行业率先突破。争取更多企业纳入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试点。开展农业物联网工程、云电子书包等标准制定工作,申报制定地方标准10个以上、行业标准30个以上。继续抓好省级新产品和安徽质量奖企业认定工作。
加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搭建中小微企业软件应用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微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的应用。引导中小微企业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积极开展B2C、B2B等商业模式创新。编印《安徽省优秀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暨典型案例》,开展优秀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选工作。
相关报道之二
持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省委“20条”等政策,继续开展政策巡讲“进市县、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加快完善政策配套,强化政策的跟踪问效、督查评估。
完善服务平台。依托整合省内“1+44”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协同社会服务机构,发挥安徽民营经济网、企业发展服务网作用,开通“易信”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资讯服务,力争1.5万家规上企业负责人成为第一批“省经信委易信群”成员。引导企业用足用活相关金融政策,帮助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等发展难题。持续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和新生代培养“万人计划”,开展分类梯级培训。进一步深化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做好光彩事业六安行签约项目的调度和跟踪服务,推动徽商“凤还巢”。
培育市场主体。坚持“专精特新”导向,继续认定一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重点培育一批成长型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上规模上台阶,新增企业5万户。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公共基础设施、电信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金融等领域,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联盟等方式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民营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积极谋划中德产业园建设,推动引进外国专家工作。
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出台新一轮规范涉企收费意见,积极探索“一费制”服务。完善“96871”服务热线受理、转办、督办工作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弘扬创业创新文化,推广创业兴业典型,组织开展“百名创业之星、百强民营企业”评选,举办安徽民营经济年度人物及优秀企业颁奖典礼。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潘 峰、陈晓芳、陈志鹃 采写。)